七一社區        注冊

駱惠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青海堅持好拓展好

—— 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體會

駱惠寧

2013年11月19日14:50   來源:《求是》

原標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青海堅持好拓展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時代和戰略的高度,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重大思想和觀點,為全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提供了科學指南。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是我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青海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們隻有在學深悟透上下功夫、在推動工作上見成效,才能切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青海堅持好拓展好。

一、堅定走中國道路,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習近平同志指出,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90多年來,我們黨歷經千辛萬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青海也從半封建半農奴社會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跨越。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中央加大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支持力度,青海得到了長足發展。玉樹強烈地震發生后,國家更是採取特殊政策,幫助災區恢復重建,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道路問題的重要論述,我們深刻體會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把當代中國引向光明未來的唯一正確道路,是青海實現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必然選擇。當前,青海既面臨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又面臨反分裂斗爭的嚴峻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青海堅持好拓展好,必須充分認清世情國情黨情,深刻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正確方向,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始終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為任何艱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牢牢植根於青海大地。

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當代中國進步的精神旗幟,是民族復興偉大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統一。近年來,青海小康社會建設不斷加快,但與全國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整體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實現中國夢的青海實踐,也是青海對國家的重要責任。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夢的重要論述,我們深切感到,實現中國夢,必須把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緊密結合起來,在青海還要與省情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科學確定發展目標與路徑,求真務實,奮力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生態文明先行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使各族人民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凝聚起強大力量,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二、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要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青海地廣人稀,發展起點低、底子薄,制約因素多,但同時資源富集,發展特色鮮明,后發優勢大。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我們以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為指導,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把經濟發展立足點放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運用市場倒逼機制,下氣力解決若干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有力推動了產業延伸和升級。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實踐中我們更加體會到,科學發展是當今時代的潮流,是興國之要、強省之本。在青海這樣一個集中了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高原地區和貧困地區全部特征的省份,要肩負起加快發展與加速轉型的雙重任務,必須立足資源優勢,尊重經濟規律,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壯大經濟實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國家區域發展布局,我們制訂了建設全國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行動方案,統籌當前與長遠,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正推動產業向特色優勢型、循環利用型、創新驅動型轉變,努力探索一條資源富集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青海地處內陸,相對封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尤為迫切和緊要。今年以來,我們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農牧區、醫療衛生體制、戶籍制度、地勘和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進一步呈現特色和亮點,實現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新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動力和活力。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我們愈發感到,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青海雖然發展相對滯后,但改革開放絕不能滯后,必須以改革紅利彌補發展不足和區位劣勢。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謀劃、協同推進,敢於啃硬骨頭,勇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不斷開拓青海各項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筑牢中華民族生態安全屏障

習近平同志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近又明確指出,青海是中華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如果把青海、西藏污染了,多搞幾百億的生產總值又有什麼意義呢?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體現了中央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為我們進一步指明了治青理政的方向。

青海在生態上具有全局性戰略地位,三江源被列為首個國家級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一年來,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投資75億元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歷經8年全面收官,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加快推進。目前,我們正著力抓好啟動三江源二期工程、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優化藏區地勘項目布局、加快節能減排、治理西寧大氣污染、實施農牧區清潔工程、開展生態保護執法檢查等措施,全面推動青海生態建設邁上新階段。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趨勢,是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原則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我們已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了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決心把保護好三江源作為對國家和民族、對子孫后代承擔的歷史責任,處理好發展經濟、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三者的關系,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把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成青海最大的優勢、財富和品牌,不斷提高綠色指數,努力探索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為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