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立足實際,銳意創新。這些雷厲風行的舉措與抓鐵有痕的成果,正成為北京經濟穩中向好的重要支撐。
從快速發展階段逐漸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和成熟發展階段的北京,對發展質量的追求更重於發展速度的提升。主動調結構、促發展的北京,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劃出了一道平穩前行的上揚軌跡。
此前,正是不斷深入的改革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而今,正在進行中的更深刻的變革,將帶領我們創造並實現屬於自己的“中國夢”。
推行多項改革措施提供創新發展動力,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嶄新面貌——
在轉型中邁入新軌道
總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0%,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5.9%﹔企業研發創新活躍,科技活動經費同比增長30.6%﹔前三季度專利申請量2.3萬件,29家企業專利申請量過百——不久前,中關村示范區用前三季度的亮麗數據,再次証明了創新的力量。
出色的業績背后,是一系列創新改革措施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成果。
9月29日,被稱為中關村“新四條”的政策出台,高新企業、合伙制創業企業等再次獲得稅收減免、技術扶持等多項優惠。
而中關村,只是北京在多個領域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縮影之一。
地鐵14號線園博園站,盡興而歸的游客擠滿站台,身著黃馬甲的車站助理耐心引導乘客排隊。胖墩墩的大容量A型列車緩緩進站。車頭上,京港地鐵的徽標十分醒目。這條地鐵干線,是目前國內基礎設施領域引入社會資本規模最大的單一項目。
多年來,積極引入社會資本,一直是北京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目標。今年8月,本市發布《引進社會資本推動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建設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在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綜合交通樞紐、污水處理、固廢處置、鎮域供熱等領域,一口氣推出了126個試點項目,總投資3380億元,擬引進社會資本1300億元。
10月14日,《關於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這不僅是北京市第一個針對民間資本投資文創產業的支持政策,也彰顯政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新動向。
要打破阻礙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這是堅定不移的方向,其領域涉及放寬准入、文化改革、創新投融資、人才建設等各個方面:民間資本新建配建文化設施,單項補貼金額最高3000萬元﹔燃氣、電力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等經營性領域,推行投資運營主體招商,政府不再直接投入﹔多渠道完善投資回報補償機制,營造公平透明的政策環境……
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發揮了定盤星的功效——
前三季度,本市民間投資完成16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2.3個百分點,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9.1個百分點。
而在文化創新領域,北京持續成為突出的文化消費市場和文化供應主體,成為全國文化領域的排頭兵。
以空前的魄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讓市場的歸市場——
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
“蓋齊了章,也跑斷了腿”,曾是不少企業的最大煩惱。但這一難題正在得到顯著改善。
上周五上午10點,正是工作高峰時段,但北京市工商局注冊登記服務大廳卻顯得有些空曠,隻有十幾名來辦理手續的人員。“請1011號到12號窗口辦理。”來辦理公司名稱登記手續的胡先生沒等兩三分鐘就被輪上,“早兩年這裡可是得起大早排長隊啊,現在反差太大了。”
原來,注冊資本5000萬元以下的內資企業、500萬美元以下的外資企業,都可以就近到區縣工商分局辦理,再加上網上辦照這個途徑,工商注冊登記服務已經基本實現隨來隨辦。
審批的“瘦身”仍在繼續——
市發改委啟用新的信息受理系統,企業項目材料在受理窗口和后台業務處室間及時送達,各個部門之間同步“並聯審批”,審批周期縮短2至3個月﹔
各區縣工商分局可根據實際情況縮短5個工作日核發營業執照的時限。一些區縣工商分局實行了電話預約、雙向執照寄遞服務等,實現“足不出戶即可辦照”﹔
今年以來,在此前5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的基礎上,本市分兩批削減數百個審批項目。預計到年底,本市行政審批事項將減少到1000項以下。
“審批環節瘦身,不僅縮短辦事時間,更釋放市場活力。”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對此深有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到8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小微企業總收入同比增速17%,達到近八個月以來的最高值。
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支撐下,北京企業景氣度和企業家信心指數連月不斷上揚。市統計局上個月的專項調查顯示,對經濟前景持“樂觀”判斷的企業家比重達到38%,創近8個季度以來的新高。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