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紅利持續增加,樓市調控發力更加精准,居民收入不斷提高——
以改革創新促民生改善
也許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北京今年前三季度7.7%的經濟增速並不算高,但民生發展“含金量”卻是十足十:
城鎮新增就業36.4萬人,幫助10.9萬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9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1%﹔全市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人數平均增長7%﹔社保待遇標准平均提高10%左右……
在這背后,是本市民生領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和落實。
“11月20日上午9點至10點,內分泌科已經幫您預約成功……”打算去友誼醫院看病的楊女士早早就通過網絡預約了專家號,終於告別了大半夜去醫院排隊的痛苦。
在全國率先啟動的全市預約挂號統一平台,拉開了本市公立醫院改革大幕。此后,財政價格補償調控、醫藥分開等試點探索穩步推進。社區藥品報銷目錄不斷完善,藥品種類不斷增加。
市民期盼的樓市調控,北京更是新招不斷,發力更加精准。今年3月,本市發布“京十五條”房地產調控政策,提出進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的價格,逐步將其納入限價房序列管理。隨后,朝陽、海澱、昌平等地陸續推出了多宗“限房價、競地價”土地。
上月,醞釀已久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也正式出台。今年年底,以90平方米以下為主,均價比同地段、同品質商品住房低30%左右的自住型商品房,將有2萬套出現在市場上,明年預計完成5萬套供應,將佔新增供應的50%以上。
上調城鄉低保標准、建立最低工資標准與物價聯動調整機制、發布行業人工成本及企業工資指導線等多項措施,使得北京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速逐季回升。數據顯示,1至3季度,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26元,同比增長9.9%,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6150元,增長11%。
不回避熱點難點,以機制創新推進民生改善,顯示出本市政府部門對改革的深入理解。“讓城市功能更完善,讓人民生活更幸福,並不用單純追求速度。”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表示,下一步本市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還將有賴於體制機制的深層次改革。
今年以來北京市多項舉措推進改革
中關村“新四條”
減稅促創新
被稱為中關村“新四條”的政策出台,高新企業、合伙制創業企業等再次獲得稅收減免、技術扶持等多項優惠。
基礎設施建設
向社會資本開放
本市發布《引進社會資本推動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建設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在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綜合交通樞紐、污水處理、固廢處置、鎮域供熱等領域,推出126個試點項目,總投資3380億元,擬引進社會資本1300億元。
鼓勵支持民間資本
投資文化創意產業
《關於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
“並聯審批”
縮短審批周期
市發改委等啟用新的信息受理系統,各個部門之間同步“並聯審批”,審批周期縮短2至3個月。
公立醫院改革
在全國率先啟動的全市預約挂號統一平台,拉開了本市公立醫院改革大幕。社區藥品報銷目錄不斷完善,藥品種類不斷增加。
“自住型商品住
房”政策出台
醞釀已久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上月正式出台。(記者 涂露芳 孫奇茹)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