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太陽宮橋附近空氣能見度較低,一位騎車人戴口罩騎行。當日,北京揮別了連續幾天的好天氣,霧霾天氣再度來襲。本報特約攝影 董德
昨天,《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正式發布,將空氣重污染預警分為藍、黃、橙、紅四級,當發出紅色預警時,即意味著本市未來3天都會持續出現嚴重污染天氣,將採取停駛80%公車、全市范圍內單雙號限行、禁止露天燒烤等“六停一沖”措施。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方力透露,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將爭取提前24小時發布紅色預警信息,通知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的消息。
單日和多日重污染綜合分級
與之前的暫行方案相比,新版應急預案在空氣重污染預警響應等級分級上變化明顯,即以單日和多日重污染綜合分級,取代之前以單日污染程度分級的做法,規范了預警分級,強化了應急措施。
根據環保部《環境空氣質量指數技術規定》分級方法,空氣質量指數在201至300之間為重度污染,在300以上為嚴重污染。本市去年年底發布的《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暫行)》中,按照一個或多個區域24小時空氣質量指數的不同,空氣污染預警應急響應分三個等級,分別為重污染日,對應空氣質量指數在201至300之間﹔嚴重污染日,對應空氣質量指數在300以上500以下﹔極度污染日,空氣質量指數超過500。
新版應急預案的應急措施分為三類,分別為健康防護措施、建議性污染減排措施和強制性污染減排措施。預警響應級別細化為四個,根據污染程度由輕到重依次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分別以藍、黃、橙、紅標示。其中藍色預警即預測未來1天出現重度污染,黃色預警即預測未來1天出現嚴重污染或持續3天出現重度污染,橙色預警即預測未來持續3天交替出現重度污染或嚴重污染,紅色預警即預測未來持續3天出現嚴重污染。
紅色預警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根據方案,當橙色預警發布時,本市將採取“停產、停工、停放、停燒”等“四停”措施,“停產”即部分工業企業停產,部分企業限產減少30%的污染物排放﹔“停工”即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和建筑拆除施工﹔“停放”即全市煙花爆竹停止燃放﹔“停燒”即露天燒烤停止經營。而當紅色預警發布時,在“四停”基礎上還將增加“停車”、“停課”措施,“停車”即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渣土、砂石等易揚塵的運輸車輛停運,“停課”即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
“六停一沖”中的“一沖”,即加強道路保潔,也是一項重要措施,本市將在藍色預警和黃色預警時加大水車作業頻次和道路清掃保潔頻次﹔橙色預警時將在日常保潔基礎上,增加保潔作業1次﹔紅色預警時,將在日常道路保潔基礎上,增加保潔作業兩次以上。同時,本市還將在氣溫適宜條件下,在白天對重要地區和道路實施噴霧降塵2至3次,提高能見度。
市交通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方平介紹,在空氣重污染一級期間,准許在本市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含本市和非本市機動車,統一按號牌尾號實行單號單日、雙號雙日行駛,尾號是英文字母的按“0”管理,其他機動車輛禁止行駛。運送渣土、砂石等易揚塵的載貨車輛全部停駛。市黨政機關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停駛車輛達80%。此外,在採取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管理措施期間,將暫停實行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停駛措施,但本市其他交通管理措施依然有效,對違反規定行駛的機動車輛,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將依法進行處理。
不過,有五類車輛不在限行范圍之列,第一類是警用車輛﹔軍隊、武警車輛﹔消防車輛﹔救護車輛﹔工程搶險車輛。第二類是公共電汽車﹔省級長途客運車輛﹔大型客車﹔出租汽車﹔小型公共汽車﹔郵政專用車﹔持有本市運輸管理部門核發的旅游客運、營運証件的車輛﹔經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核定的單位班車和學校校車。第三類是車身噴涂統一標識,並執行公務的行政執法車輛和清障專用車輛。第四類是環衛、園林、道路養護的專業作業車輛﹔殯儀館的殯葬車輛。第五類是懸挂“使”字頭號牌的車輛,以及經批准臨時入境的車輛。
方力透露,當空氣質量達到紅色預警時,本市將盡量爭取提前24小時通知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的消息,時間節點最理想的狀態是按零時劃分。通知渠道包括北京電視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北京市政務微博、短信、手機應用軟件“北京服務您”、電子顯示屏等平台。
應急措施落實不力要追責
方力告訴記者,本市成立了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將空氣重污染應急納入全市應急體系統一管理。各成員單位將按照職責分工,制定細化實施分預案,匯總到指揮部辦公室備案。
當重污染預警啟動時,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會派出督查檢查組對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應急措施的組織落實情況進行抽查。督查考核結果將納入對區縣政府、市有關部門和市屬國有企業的考核,對因工作不力、行政效率低下、履職缺位等導致未有效落實應急措施的,依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北京市行政問責辦法》等規定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媒體、公眾等社會力量將監督各項應急措施的落實,對有關措施不落實、不到位等情況予以曝光。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