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軍: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2013年10月14日09: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同志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這充分體現了5000年文明古國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人們常常問,什麼是中國的文化優勢,如何打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實際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的文化優勢,最突出的就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最大的潛力也在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從特色來說,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自身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和審美情趣,對此很多學者進行過概括、歸納,包括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剛健有為的自強精神、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貴和尚中的和諧追求等等。我認為,中華文化最大的特質是其濃郁的人文精神。西方文化總體上是建立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信仰基礎上,具有濃厚的神學色彩,而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和人生思考的基礎上,是一種理性文化,致力於從哲學的高度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規律,也就是歷來講的格物、窮理、致知。中華民族使用的漢字也很獨特,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音形義相結合的文字,每一個漢字從產生到演變都承載著歷史、人文乃至眾多的信息,而國外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表音文字,形式和內涵相對單調。這些人無我有的文化現象就是特色、就是個性,也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

  9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演了深圳編創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響曲《人文頌》專場音樂會,五個華彩樂章分別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用音樂向世界娓娓訴說儒家思想的要義,反響十分強烈。該組織的負責人說:“儒家思想所傳遞的價值讓我們看到中國如何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這些思想,又是如何將這些思想不斷發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張力,跨越了數千年時空,實現了古今異時共存、中外異地共賞,是人類文化寶庫裡的精品、珍品。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許多國家都把增強文化軟實力作為重大戰略。我們要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進一步發掘、弘揚、光大,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打造新的文化軟實力。

  四、對我國傳統文化要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這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辯証取用的態度。

  儒學具有經世致用的傳統,高度關注社會現實,積極參與治理社會、構建秩序、維護穩定,以期達到國治民安的效果,並由此形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傳統。這是已經被歷史証明了的事實。當前,大力傳承和弘揚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決不是要簡單回到從前,天天穿唐服、行拱手禮、死記硬背四書五經,也不是為了“整理國故”,“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通過傳習儒學精髓,賦予其時代精神,使其煥發出新的風採,創造出適應新時代的文化形態,並運用到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觀上,儒家學說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潮流在不斷發展之中。從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到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儒學,再到程朱陸王為代表的宋明理學,乃至於到康有為代表的新儒學,都是在與時俱進中力圖革故鼎新,用力求完善的內容與形式為現實服務。當前,傳統儒學也必須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現實,吸取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進行自我革命,弘揚其積極內容,轉換為當代的新形態,才能獲得新的活力與現代價值,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概言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復興。我們黨已經執政60多年,需要盡快構建一整套執政文化體系,並且努力成熟和定型。特別是在當前,中央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偉大夢想的實現,需要偉大精神力量的支撐。我們既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服務,又要在實現中國夢中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價值。

  五、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

  習近平同志指出,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於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對此,我們要認真領會,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國外的文化堅持洋為中用、科學揚棄,使其“本土化”。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經過歲月的淘洗,都積澱下了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雖風格迥異,但都閃耀著人類的智慧。中華民族向來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當今在傳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更要以世界視野、全球眼光,大膽吸取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不斷豐富中華文化殿堂。如何吸收借鑒呢?首先,選擇不盲目。小平同志說過,打開窗戶,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進來了。對外來文化,我們要加以甄別,優秀的、積極的要充分吸收,糟粕的、頹廢的要加以摒棄。其次,借鑒不照搬。國外的文化,雖然有不少可取之處,但未必都符合中國國情,在借鑒過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而要進行中國化的改造、改良。

  可能有人會擔心,在學習、借鑒外國文化過程中,會不會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實際上,中華文化歷來有強大的同化能力,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互融中,是能夠保持主體地位,實現兼收並蓄、博採眾長而更加絢麗多彩的。例如宋代思想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一個高峰,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吸收了外來佛教文化豐富營養的結果。我們有這個文化定力和自信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