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多點執業緣何遇冷?

金振婭

2013年09月27日08:5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多點執業緣何遇冷?

醫師多點執業,一直被視作盤活醫療資源、激發醫療體系活力的關鍵,並被寄予緩解看病難的厚望。但這一政策在多地遭冷遇,問題在哪兒?

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型三甲醫院,到處都是舍近求遠來看病的患者。其中艱辛難以言說,患者奔的都是知名專家。此前啟動於2009年9月的醫師多點執業,一直被視作盤活醫療資源、激發醫療體系活力的關鍵,並被寄予緩解看病難的厚望。近日,此前被廣泛關注的《深圳市醫師多點自由執業實施細則》“擱淺”的消息屢見報端。那麼,這一政策在多地遭冷遇,問題在哪兒?多點執業直接過渡到自由執業,能否行得通?

患者:盼好醫生來又心有隱憂

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陳菲帶著18月齡的孩子去社區保健站體檢時,向醫生詢問孩子的門牙為什麼發黃。醫生說這個月齡的孩子都這樣,陳菲放心了。但一個月后,陳菲發現孩子的兩顆門牙間出現一個針眼大的小洞,被北京兒童醫院口腔科醫生確診為“齲齒”,而之前的牙黃是牙菌斑的症狀,直接導致齲齒。

“這點毛病都看不好,今后孩子再出現狀況,我哪敢還去那裡就診呢?”陳菲認為如有醫術精良的醫生到基層坐診當然好,大人孩子都少折騰。

和陳菲一樣,相當一部分公眾認同好醫生到基層看病這一點,但他們心裡也存在一些隱憂。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的李進河回憶,2010年1月,他因腦血管破裂住進當地醫院,主治醫生說可以幫他約到北京知名專家在本地手術。考慮再三,李進河還是到北京天壇醫院作了手術。他坦言,專家做完手術就走,萬一出現術后感染怎麼辦?

的確,我國的醫療資源,尤其是專家資源呈現倒金字塔型的結構分布,基層急缺優質醫療資源。“多點執業試點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醫生下基層,到醫療資源缺乏的地方開展醫療活動。”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表示,但必須確保醫療質量和安全,並對醫師的執業行為進行有效監管。

目前有些醫院聯合體內部或醫院之間有組織地開展醫生多點執業,已在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兒童醫院與安徽省立兒童醫院等8家外省(市)兒童醫院組建北京兒童醫院集團,嘗試實驗“病人不動、醫生移動”服務新模式。“集團組建了20多位專家組成的首席專家團進行多點執業。如果患兒去9家醫院的任何一家醫院就診,遇到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可以通過集團管理辦公室請專家去當地出診,也可以在集團內部落實雙向轉診。”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介紹。

醫生:大多不敢沖出體制

2012年底,張強辭掉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職務,隨后有“急診室女超人”之稱的北京協和醫院急診室於鶯辭職……他們放棄事業單位編制、投身市場舉動,引發了醫生們的熱烈討論,被業內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執業。但是,像這樣敢於沖出體制的醫生並不多。在現有體制下,這條路未必平坦可能還充滿荊棘。

“我之所以沒提出申請,是因為留戀事業單位的好處。”北京安貞醫院的一位副主任醫師表示,“編制內人”意味著擁有病人資源、科研條件和其他福利待遇,獲得更多的職業成就感。這一想法說出了體制內多數醫生的心裡話,他們密切關注政策走向。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博士后畢業的徐浣白,目前就職於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她介紹,大多發達國家會設置專門的第三方機構,幫助醫療機構處理診療前后事宜,幫助醫生辦理醫療責任等相關險種,醫生隻需專注業務,不像國內醫生顧慮太多。

根據《2011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全國醫療機構共有執業醫師(含助理醫師)約241萬人,其中約173萬人隸屬公立醫院,約佔71.8%。在專家看來,這為醫療人事制度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

醫改專家、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國恩表示,可以通過維持既得利益和改革增量的方式,促使醫生逐漸由“單位人”過渡到“社會人”:“對體制內醫師,從政策上鼓勵他們多點執業﹔對新醫師,可全面推行聘任制,使之在行醫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地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