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2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道德建設責任義不容辭
節目考評體系亟待優化
既要傳播主流價值觀、引導正面輿論導向,又要在廣告經營上做出成績,這仿佛是當前各大電視台生存和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悖論。另一方面,對於道德建設節目來說,電視台既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卻又尚未在資金、人力上予以足夠重視和投入,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尷尬。
這樣的悖論和尷尬,是不是真的無法得到解決呢?
其實,“思想道德建設”從來都不是市場接受度、觀眾認可度的絆腳石,節目的思想價值內涵與節目的類型也從來都不是劍拔弩張的對立關系。對於電視台來說,怎樣能把節目做得既能對主流價值觀的建構和正面輿論導向的引導發揮積極作用,又能把節目做成觀眾容易接受、樂於觀看的形式,才是最大的學問。在這個過程中,電視台的意識和態度至關重要——到底是以劍走偏鋒、鋌而走險的姿態嘩眾取寵,還是以積極的態度沉下心來研究觀眾心理和節目內容、形式創新,最終得到的結果恐怕將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把道德建設節目辦得好看呢?業內人士認為,突破節目內容題材的現有局限至關重要。綜觀各大衛視正在播出的道德建設節目不難發現,這些節目的名稱大多以“好人”、“最美”為關鍵詞﹔在節目內容上,也大多局限在好人好事上。但是,道德建設節目是不是真的就僅僅等同於好人好事的宣傳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業內人士還指出,思想道德建設不應當是某個特殊類型節目的專屬功能,而應當是貫穿滲透在所有電視節目中的應有之義﹔思想道德建設不應是干澀的口號,而應當是潤物無聲的心靈滋養。也就是說,包括新聞節目、綜藝節目、電視劇等在內的所有節目類型都應當通過巧妙的、藝術的處理方式,發揮思想道德建設的作用。而道德建設節目更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則在於,它應當比其他節目形式更加直接地體現出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建構和對正面輿論的引導作用,如此一來,它的內容題材選擇自然就擁有了更大的空間,節目辦得好看,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而事實上,湖南衛視《平民英雄》的成功,已經充分証明了這類節目的發展潛力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不少電視台負責人還呼吁,主管部門和電視台對道德建設節目應給予政策環境和評價體系上的支持與傾斜,例如對這類節目不進行收視率考核、對制作這類節目的工作人員予以獎勵等。
“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主流價值觀構建中,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台要發揮積極的作用,必須在內部的考評體系上做到科學化、多元化。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與‘唯收視率論’產生制衡作用的,恐怕仍然得是主管部門的科學管理和電視台自身的道德自覺。”一位電視台負責人說。(記者 劉 陽)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12日 17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