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創新之苗”如何造就成“創新之材”?

——復旦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之道

2013年09月11日08:4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創新之苗”如何造就成“創新之材”?

9月3日,800多名復旦大學志德書院的新生正式開啟四年的“書院生涯”。在書院裡,他們將得到導師團全方位的學業指導,還能共享自己的公共小社區,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

四年制住宿書院的設立,只是復旦大學近年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一個突破口。優秀學生招進來后如何培養好?“創新之苗”如何造就成“創新之材”?當不少學校還沉浸在“生源大戰”中時,復旦大學已經為培養創新人才構建起了立體成長空間。

本科生學術資助計劃

架起創新攀登的“天梯”

本科生參加自主申請的國內外學術會議,由學校報銷路費、國際旅費和住宿費。根據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平台財務制度》的規定,已經有3位本科生參加了自己向往的國際學術會議。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這句振聾發聵的疑問值得國人警醒。2009年,教育部正式出台被稱為“珠峰計劃”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復旦大學成為首批入選的試點高校之一。

早在1998年,復旦大學即依托由李政道先生創建的“莙政學者”學術研究資助項目,初步建立起本科生學術資助體系。借鑒該項目經驗,學校籌集資金逐步設立“望道項目”“曦源項目”,結合“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等項目機制,構架起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平台,發掘和引導本科生投身學術探索。

這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一年6次接受申請,每年資助近500名本科學生獨立開展創新性的學術研究活動。本科生可以自由選擇課題、自行邀請名師作為導師,自主申報不同計劃的資助,定期接受專家檢查和質詢。經過這一平台的訓練,大批本科生走上學術之路。

多元化課程體系

培育科學人文情懷的“厚土”

如果說,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體系為學生樹立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天梯”,那麼多元化的高質量課程體系就是這天梯所植根的“厚土”。

在復旦大學,本科階段課程由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文理基礎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三大板塊組成。“2007年至2011年,本科教學年開課種類從近2500門增加到3100余門,開課量從4931門次增加到5650門次,生均擁有課程0.46門次。”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介紹,“作為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生均門次數據,已經大大縮小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從2010年開始,復旦大學對小班化教學予以進一步傾斜。2011年,班級規模在30人以下的課程已達到課程總量的54%以上。2011級本科生劉雨詩說:“小班化教學讓自己的觀點充分表達,在與老師和同學的思想碰撞中獲得更多的深度知識和思維體驗。”

為了打破專業和學科壁壘,學校構建起包括六大模塊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核心課程由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以及知名教授等擔任主講教師或課程負責人,形成了經典導讀、助教制度、小班討論、多元考核、網絡互動等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