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制度
給“創新之苗”自由生長的空間
“一個理想學生應該擁有極高的學術天分和刻苦的潛能。同時,他必須獨立並在學術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同時有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在2012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院士如此說。
在復旦,學生被給予充分的自由和寬容。本科生自主選題申報參與學術研究、本科個人申請出國訪學資助、教學課程僅有1人選課也會開課,這是復旦大學給予學生的“特權”。
給予充分的自由,其本質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會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從2012年起,秉承“學生自治”的建校傳統,復旦大學在全面組建五個“四年制”本科生書院的同時,建立起配套的“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制度。
學校的部分兩院院士、全國教學名師代表則受聘擔任書院導師,將在書院內與學生們一起,開展各種類型的學術和文化活動,如研習班、讀書小組或者興趣社團。住宿書院將成為師生自由交流、共建共享、展開共同學術生活的公共空間與文化平台。
大學應該怎樣保護年輕人的天賦、個性、興趣和潛能?復旦本科生學術資助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副校長蔡達峰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說:“讓年輕人的思想得到表達和引導,表達得越充分,引導得越細心,培養效果自然越好。這是教育的規律,也是成功學者通常的成長之路。”(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