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

記河南省衛輝市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下)

高文

2013年09月11日10:48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

吳金印(右二)在衛輝市獅豹頭鄉李沿溝村與鄉親們拉家常(2002年4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7月初的一天,吳金印從外地出差回來,發現有人在河南省衛輝市唐庄鎮西山景區最高處的岩石上,刻下三個大字:吳公山。

吳金印找到有關人員問:“說,是誰干的?”

對方先是含笑不語,后來又想支吾過去。吳金印一下子火了:“胡鬧!這是干啥的?馬上鑿掉!”

過了一會兒,他口氣有所緩和。兩眼望著遠處,一字一句地說:“什麼吳公山啊?就叫唐公山吧——唐庄鎮的山,公有制的山。是群眾山,人民山!”

“萬物土裡生,人靠土地養,土地是咱農民真正的鐵飯碗、聚寶盆。”

9月的唐庄,十裡長溝,玉米隨風搖穗。“這十裡溝的地就是好,水沖不壞,天旱了還能澆,地頭有機井,地裡埋有管道。”唐庄鎮四和社區農民暴秀明說。看到彎彎曲曲的秀美梯田,外人誰也不會想到,幾年前十裡溝還是一條亂石成堆的荒山溝。

1987年,吳金印到唐庄鎮任黨委書記。上任不久下村調研,擁有豐富造地經驗的他一眼就看上了西北兩條各長十多公裡的荒溝——后山溝和十裡溝。他帶領班子成員冒著酷暑,步行幾十公裡,仔細察看荒溝地形,制訂出了治理方案。

“苦干兩個冬天,決心造出2000畝良田!”1992年10月,他帶領全體機關干部,扛著鋪蓋卷兒,拉著鍋碗瓢盆、勞動工具和日常辦公用品,開往雜草叢生的后山溝安營扎寨。近萬人的造田大軍和3000多台大小車輛往來穿梭,僅用兩個多月時間,就造出良田1000多畝。第二年冬天,又用兩個多月在十裡溝造田1000多畝。這2000多畝地,每年可增產糧食150萬公斤。

2009年,南水北調工程在唐庄鎮施工,挖出的大量黃土堆積如山。看到這些珍貴的黃土,吳金印決定利用這些黃土在十裡溝再次造地。經過200多天的緊張忙碌,42條混凝土攔水壩筑好了,1800多畝荒灘推平了,1100米順河堤建好了,一輛輛大車把南水北調工地的棄土拉來,墊上四五米厚,多年的荒溝終於變成了1810畝良田。

唐庄鎮西邊就是太行山余脈龍山,龍山有著豐富的石灰岩,“那時候水泥廠、石灰窯林立,白天車水馬龍,晚上燈火通明,都來山上崩石頭。幾十個石灰窯,100多個石渣廠,一年鎮裡創收3億多元,群眾的確是增收了,可是環境變壞了。”吳金印說,我們痛下決心,一定要改善環境,修復龍山。

山坡栽樹,坡底筑壩墊地,山溝裡改造成良田。從1999年開始至今,唐庄鎮在山上栽下600多萬棵樹。站在龍山頂上往下望去,水泥石塊構筑的白色弧形樹穴,像魚鱗一樣遍布山坡,這就是魚鱗坑,每個坑裡栽種一棵樹,荒山禿嶺變得朝氣蓬勃。“再過幾年,樹木長大了,就看不見這些魚鱗坑了。那時候,漫山遍野,郁郁蔥蔥,林茂糧豐。”吳金印滿懷希望地說。

近年來,唐庄鎮在吳金印的帶領下,先后造地、復耕1.5萬多畝。在吳金印的辦公室裡,挂著一張唐庄鎮土地整治規劃圖,上面圈圈點點標注著計劃改造的地塊。他總是說:“普天下啥最珍貴?土地最珍貴。萬物土裡生,人靠土地養,土地是咱農民真正的鐵飯碗、聚寶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