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記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踐行群眾路線的事跡

肖建中  張鮮明

2013年09月09日09:07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一方金印在民心

在唐庄,當地群眾每次見到吳金印總有說不完的知心話。記者 史長來 攝

“來啦,吳書記,快來家坐!……哎呀,剛才還在念叨您哩,都說俺能住上恁好的別墅,都是托您的福。擱從前啊,俺做夢都不敢想!”

“吳書記,又到工地上來了?質量絕對保証,這是為俺自己造地,能不上心?”

“今年的收入?中!俺家那個桃園,掙了20多萬。”

“俺那幾個大棚啊,今年種的黃瓜,掙個十四五萬沒問題。就是您當初說的,比種庄稼強多啦!”

“今兒個跑車淨掙500多塊!俺村上人說啊,車輪一轉,一年收入十來萬……哈哈,多虧您給俺指了這條路!”

“養牛就是中。去年掙了300來萬﹔今年嘛,隻會比去年多。要不是您幫俺貸款買小牛、建青貯池,哪有今天?”

8月下旬,記者看到,在四合社區,在靳灣村復耕工地,在石屏村外萬畝桃園,在代庄村蔬菜基地,在龍山治山治水施工現場,在六庄店村大橋牛業公司……在衛輝市唐庄鎮村村寨寨,穿著布鞋、一身農民打扮的吳金印走到哪裡,哪裡的群眾都是笑臉相迎。人們大老遠地跑著圍過來,親親熱熱地跟他打招呼,痛痛快快地與他拉家常。臨走,人們拉著他的手把他送出老遠老遠。

在唐庄鎮,大人小孩都認識他們的書記吳金印,鎮上的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手機號碼。吳金印能叫出全鎮每個村組干部的名字,跟大多數村民都熟識。他不習慣坐辦公室,一有空就到村裡、廠裡走走,或是到老百姓家裡住幾天。他說,跟群眾在一起,情況明,心裡暖,就跟魚兒在水中一樣,自在,舒坦。

“老百姓是咱最親的人”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離不開他們。”這是1966年8月,吳金印在一份決心書上寫下的一句話。

那時候,吳金印24歲,剛從中央團校學習歸來,主動要求到農村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就像種子渴望回到土地,他的魂兒離不開土裡刨食的農民。他18歲入黨,從大隊會計、大隊長、大隊支書,一直當到公社團委書記。他領導著比他大幾十歲的人,把家鄉董庄大隊搞得在全縣乃至全地區都很有名。他覺著跟農民在一起,快樂,充實。

“還是讓我到農村去吧,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他跟領導鄭重地談了自己的想法。組織上同意了他的請求,把他派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獅豹頭公社。獅豹頭山高溝深,資源貧乏,交通閉塞,全公社兩萬多人口,有百分之九十吃糧靠統銷、花錢靠救濟,遇到天旱,好多地方的群眾連水都吃不上,是全縣最窮最苦的地方。

到獅豹頭公社報到的當天,他就背著行李到靳庄大隊駐隊去了。大隊干部安排他在群眾家裡吃派飯,晚上住在大隊部。到了第三天,吳金印找到靳庄大隊支書孔現銀:“老孔,我知道你是關心我。在大隊部住,一個人一間房,又衛生又清靜,可我總覺著心裡空落落的,不是個滋味兒啊。”

孔現銀有些為難,說:“以前上頭來人都在大隊部住。咱這裡苦寒,哪個人家也沒有大隊部的條件好,我是怕你……”

吳金印說:“俺是來接受貧下中農教育的,不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社員心裡想的啥,咱不知道﹔咱心裡有啥想法也不能跟他們交流,兩張皮,這會中?活魚水中游,死魚水上漂。你替我找個出身好、最困難的人家,我就在那裡住。” 最后,選定了全大隊最窮的牛德英家。

吳金印到牛德英家的時候,正趕上他們吃午飯。吳金印來到牛德英跟前:“大娘,讓我看看你們吃的啥。”牛德英把飯碗往一邊扭了扭,吳金印還是看見了,是糠團和野菜。他從牛德英手中端過飯碗喝了一口,那菜湯連鹽都沒有,又苦又澀。他慢慢品味著,眼淚唰地流了下來。他在心裡默默地說:我吳金印要是不能把群眾碗裡的糠團變成白面,就不配當共產黨的干部!那天下午,吳金印向縣委寫了決心書:“為改變山區面貌,我十年不下山!”

吳金印在獅豹頭15年,有7年多住在群眾家裡,另外7年多住在造田工地上。無論住在誰家,他都會給主人家打掃衛生、挑水,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有一年,他到砂掌大隊駐隊,住在五保戶武忠家。武忠當時七十來歲,孤身一人。吳金印往武忠家去的時候,正遇上武忠瘸著腿從外頭回來。吳金印迎上前去,問:“武大伯,你的腿……”

“沒啥毛病,就是腳指頭那兒頂得生疼。”

吳金印燒了一鍋熱水,倒在盆子裡,說:“武大伯,來,燙燙腳,讓我看看你的腳是咋回事兒。”他把武忠扶到椅子上,脫了他的鞋子一瞧,原來是腳指甲長得太長,鉤到肉裡了。吳金印為武忠燙腳,找來小刀替他把鉤到肉裡的腳指甲一點一點挖出來。武忠逢人就說:“你瞧,人家是公社干部哩,給俺洗腳……別看俺沒兒沒女,俺覺著跟有兒有女的一樣哩!”

吳金印在池山大隊駐隊的時候,住在烈屬宋大娘家。有一天晚上,宋大娘的胃病犯了,疼得在床上打滾。吳金印趕緊找來一張竹床扎成擔架,跟另外幾個人抬起宋大娘,在漆黑的山道上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公社醫院跑。到了醫院,吳金印跑前跑后找醫生,替宋大娘辦了住院手續、交了住院費。等醫生給宋大娘看過病,吳金印親自去取了藥,找來開水幫宋大娘把藥吃下。病情穩定了,吳金印依然守在宋大娘床邊為她捶背、擦汗、扇扇子。宋大娘吐痰,他趕緊用手帕接住﹔宋大娘的痰和涎水流到衣服上,吳金印就一點一點給她擦。他在宋大娘床邊守了整整一夜。

宋大娘病愈之后,行動不便,吳金印每天早晨為她端尿盆、穿鞋,每天晚上給她燒水洗腳。宋大娘感到難為情,一再說,往后可別這樣了,你是干部哩,這樣侍候俺,大娘經受不起啊。吳金印說:“你大兒子為革命犧牲了,我就是你的兒子。兒子照顧老人有啥不應該的?”一句話把宋大娘說得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吳金印在社員家吃派飯,每次端起飯碗總要先往鍋裡瞧瞧,見鍋裡的飯稀,端住自己的飯往鍋裡一倒,說:“咱們有稠的一起稠,有稀的一起稀。”遇到有的人家特意為他准備了肉和菜,他扭頭就走,隨便到哪個人家盛一碗紅薯稀飯,蹲在門口一喝了事。每次吃了飯,吳金印都要給糧票給錢。山裡人不習慣,說啥也不收,吳金印就悄悄地把錢和糧票壓在飯碗下面。

他視群眾如父母,群眾拿他當親人。

吳金印總是忘不了楊務新殺雞的故事。

楊務新是池山大隊的一個五保戶,老兩口都60多歲,無兒無女。吳金印到池山以后,每天給他家擔水。日子久了,老兩口經常在一起念叨:人家吳金印跟咱一不沾親二不帶故,這樣照顧咱,咱拿啥報答人家?

有一天,大隊給吳金印派飯派到他家,老兩口高興得團團轉。他家最值錢的是兩隻老母雞,這是他家的小“銀行”,吃鹽、打油全靠雞蛋去換。老兩口把那隻最肥的母雞殺了,用文火燉了一上午。吃晌午飯的時候,老兩口把燉好的雞和雞湯用盆子盛了,端到吳金印面前,笑瞇瞇地說:“吃吧!”

“你們這是……”吳金印瞧著雞湯,瞧著兩位老人充滿愛意的目光,心裡一熱,不知說啥好了。吳金印對楊務新說:“你們先吃吧,我有點事出去一下。”老兩口在屋裡左等右等不見吳金印回來,四處尋找,發現吳金印在別人家端著紅薯稀飯正吃著。楊大娘哭著說:“你這是咋哩?給你燉的雞,你為啥不吃?為啥不吃?”老兩口站在那裡哭著不走。吳金印也哭了,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可我是干部,不能搞特殊,不能脫離群眾啊!”那隻雞他雖然沒有吃,但這件事卻深深地銘刻在他心裡。

這些故事,是心靈的乳汁,滋養著吳金印。他說:“我那時候年輕,是朴實的山裡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這一輩子,啥時候想起他們,心裡都是暖烘烘的,覺得不盡心盡力地為老百姓辦事,就是沒良心,就是不孝之子!”

正是有這種感情支撐著,吳金印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動力。在獅豹頭, 2600多道嶺、2700多條溝、三四十個大隊、幾百個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春天,他跟群眾一起找水源、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冬天,背著救濟糧、帶著救濟款,來瞧瞧群眾碗裡盛的啥、身上穿的啥、床上蓋的啥。幾十年來,不論走到哪裡,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幫助群眾圓那個溫飽夢。他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說到跟群眾的感情,吳金印很有一番感慨。他說,咱當干部的,不要成天想著“我要聯系群眾”、更不能嘴上喊著“我在聯系群眾”﹔真正的聯系群眾,就是根本不把自己當成官,要把自己當成老百姓。這樣一來,遇事你就會自覺地替群眾著想﹔跟群眾在一起,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放下身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了解吳金印更多事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