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記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踐行群眾路線的事跡

肖建中  張鮮明

2013年09月09日09:07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一方金印在民心

“群眾是最亮的鏡子”

1987年11月,吳金印調任唐庄鎮黨委書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鎮裡全體機關干部到輝縣常村鄉燕窩村上一堂特殊的黨課。

那天,他們大清早出發,前往太行山深處去看望一個人。此人就是鄭永和。鄭永和曾任輝縣縣委書記,后來擔任省部級領導,退休后組織一批老干部成立“老頭隊”,在太行山裡為群眾服務。

“老領導,”吳金印見到鄭永和,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動地說,“你這是在干啥哩?”

“房東家的門框壞了,我給他們做個石頭的。”鄭永和憨厚地笑著,手中的錘鏨不停地在石頭上敲打著。

“鄭書記,你是咋想的?省裡有你的高級住宅你不去住,兒孫一大群,你不去享受天倫之樂,咋就偏偏往這山旮旯裡鑽啊?”吳金印明知故問,他是想讓大伙聽聽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心聲。

“要說享福啊,我覺著這就是享福。”鄭永和停下手中的活計,望著四周的山,深沉地說,“活了快一輩子,回頭想想,誰對俺最親?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們對俺親,俺就到他們這兒來。吃飯——干活,干活——吃飯,一點煩惱都沒有。這生活呀,越過越有味兒……”聽著鄭永和質朴的話語,大家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我們為誰當官”這些問題。此時,大伙明白吳金印帶他們到這裡來“開會”的用心了。

告別鄭永和,他們沒有馬上回到機關,而是把車開到唐庄北部的大司馬村,會議在這裡接著進行。吳金印從社會上流行的享樂風開始講起,講到我們為誰當官的問題,他說:“大道理咱就不講了,黨章上寫得清清楚楚,咱就講一個最起碼的道理吧:我們的工資是從哪裡來的?是人民交的稅收﹔我們吃的飯是從哪裡來的?是農民種的糧食。一句話,人民養活了我們。人民養活我們干啥?為了讓我們替他們辦事。老百姓養牛,牛能為他們犁地﹔老百姓喂雞,雞能為他們下蛋。我們當干部的,花著人民的稅收,吃著農民的糧食,如果不給群眾辦事,那就連牛都不勝,連雞都不如!從前,人們習慣稱我們叫‘父母官’。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人民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人民的兒子、人民的公仆。不要以為老百姓無職無權,免不了咱的職,也提拔不了咱,就不把他們放到眼裡。要知道,干部和群眾是種子和土地的關系,心系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離開群眾就是死路一條!”

咋樣才能讓干部不脫離群眾?作為黨委書記,吳金印深知僅靠口頭上說說是不行的﹔即使按照要求執行一陣子,也很難持續下去。制度管根本,機制管全局,必須通過制度建設來保証群眾路線的落實。於是,在這次大會上,吳金印和唐庄鎮干部一起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規矩。“四不”,就是身不懶,積極參加勞動﹔嘴不饞,到村進廠不喝酒、不吃請﹔耳不聾,傾聽群眾意見﹔手不長,不拿群眾東西。“四同”即干部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群眾商量。同吃,就是駐村干部不准單獨起伙,一律到群眾家吃派飯,不准喝酒,吃了飯要交錢﹔同住,就是駐村干部不准住村委會,必須住到軍烈屬、五保戶、困難戶家裡﹔同勞動,就是每個干部自備一套勞動工具,每年20個義務工﹔有事同群眾商量,就是村裡制定重大決策前,駐村干部要跟村民商量。

唐庄鎮黨委還規定,每個鎮干部要交10戶農民朋友,其中必須有三分之二的窮朋友。吳金印解釋說,人在難處盼親人,困難群眾是最需要幫助的,跟他們交朋友最能體現咱們的價值,我們應該多做這樣的事情。

有一天,吳金印在大司馬村偶然聽到一個叫韓志明的村民的不幸遭遇。韓志明原來在外地一個煤礦上班,一次事故使他下肢癱瘓,成了殘疾人。孩子尚小,一家人靠妻子一個人支撐著,日子很艱難,韓志明幾次想到了死。得知這個情況,吳金印拉上村支部書記,說:“走,到他家瞧瞧。”

來到韓志明家,吳金印坐到他的床沿兒上,握著他的手,仔細詢問他的身體和家庭情況,說:“你放心,有黨在,不會讓你過不去。”然后,對韓志明的妻子說,好好照顧老韓,有啥困難給村裡和鎮裡說。臨走的時候,吳金印把身上的錢全部留給他們。第二天,吳金印又來了,帶著救濟款,帶著自己家裡的兩袋面粉。

過了幾天,吳金印給韓志明送來一輛手搖三輪車。他看到韓志明家門前有一條四五米深、兩米多寬的溝,就帶領村裡人填平了那條溝,並在他家門前修了一條直路。逢年過節,吳金印總要帶些吃的用的到韓志明家慰問﹔每次從大司馬村過,他總要拐到韓志明家裡看看。

吳金印經常對干部們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想叫群眾真心擁護咱共產黨,就得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好事﹔不然的話,人家為啥要死心塌地跟著咱啊?共產黨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基層,老百姓就是從咱們的舉動中去認識共產黨的宗旨。咱們為群眾辦好事,就是維護黨的形象。”

有好的規矩,還得有監督機制。吳金印深曉此理,所以在制定了“四不”、“四同”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整套檢查監督措施:每逢單月,鎮裡派人到村裡聽取群眾對干部的意見,問當地群眾,某某在你們村住了沒有,參加勞動沒有,為群眾辦好事沒有,是否有違紀行為,對這個干部有什麼意見等﹔逢雙月,讓村黨支部來鎮黨委匯報駐村干部的表現和群眾對這個干部的反映﹔到年底,由群眾和村黨支部對駐村干部進行考評,對違反有關規定的干部一律嚴肅處理。

1995年的一天,有群眾反映說,某位鎮干部到他們村檢查工作的時候喝了酒。吳金印在對此事進行調查落實之后,找到那位干部,問:“據群眾反映你在村裡喝酒了,可有這事?”

“有……”

“咱們的規定你還記得嗎?”

“記得。”

“你說咋辦?”吳金印滿臉嚴肅。

“我願意接受處罰。”那位干部羞愧地低下了頭。

聽說那位鎮干部為了這事受處分,這個村的支部書記找到吳金印,替那位干部求情:“是俺請他喝了幾盅,要處分就處分我。現在的干部到了下邊哪有不吃不喝的?這算不上大問題,你就放過他這一回吧!”

吳金印說:“我也知道現在社會上吃吃喝喝的現象比較普遍,可咱唐庄就是不興這一套,就是不能容忍脫離群眾的現象存在。你要是真的愛護我們干部的話,以后就不要請他們喝酒了。既然定了規矩,就得按規矩來,誰也不能例外。”

不久,鎮裡召開機關干部大會,讓那個干部在會上作了檢查並罰款80元。這件事在全鎮干部中震動很大,從此再未出現過類似事情。

按制度辦事,人際關系就變得單純而清爽了。在唐庄鎮,逢年過節領導與領導之間、領導與同志之間是不興請客送禮的,連送一點土特產也不行。誰要是給他送禮,第一次,給你退回去﹔第二次,在鎮機關干部大會上批評。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好風氣,大家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工作上。

2007年,吳金印的母親去世。他誰也沒告訴,悄悄地辦了喪事。鄉親們還是有人知曉了,一些鄉鄰送來禮金表示慰問,受過他幫助的人也紛紛前來表達心意。吳金印費了好大勁,把禮金逐個退回﹔實在退不了的,全部交給鎮財政用於龍山治理。

採訪的時候,記者問到這事,吳金印感嘆說,人啊,錢財多少是個夠?夠吃夠用就行了。在物質上少一分欲望,心裡頭就多一分輕鬆和坦蕩。當干部的,隻有不存貪欲才能做到處事公正﹔你公正了,群眾才會打心眼裡佩服你、擁護你。“還是那句話,”他說,“群眾是最亮的鏡子。我們應當經常拿群眾這面鏡子照照自己,看我們是不是干淨、是不是有好的形象!”

在唐庄鎮,群眾就是干部的鏡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