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醫生撰寫敘事醫學病歷,體驗患者冷暖——

聚焦·關注敘事醫學:病歷,有了人的故事

2013年09月06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3.

生老病死是人的宿命。隻有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疾苦觀、醫療觀,才能活得幸福、死得安詳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敘事醫學案例庫”中,有一個最美麗的死亡故事:演員傅彪彌留之際,他的妻子張秋芳勇敢地喊出:“彪子,大膽地往前走,往光亮的地方走!” 

當生命即將結束時,每個人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如何讓死亡更安詳,是敘事醫學的重大課題。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王建生曾收治過一位晚期癌症患者老杜。一天夜裡,老杜因腸梗阻引發感染中毒性休克。如果手術,很可能下不了台。於是,王大夫告訴老杜的兒子:“趁著你爸還清醒,讓他把家裡重要的事情交代一下,以免沒有機會了。從現在開始,你不能再離開醫院了。”早晨6點,老杜的兒子給王大夫發來短信,說他爸凌晨走了,走之前交代了幾件事情:一是好好培養孫子﹔二是要對王大夫好﹔三是如何辦理后事。盡管老人去世了,但患者家人對王大夫非常感激。

前不久,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敘事醫學——如何理解生命”研討會上說,死亡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沒有人能繞開它,只是有的人恐懼死亡,常常回避這個話題。老百姓覺得醫學這麼發達,生了病都應該能治好,乃至覺得病人活著進醫院,怎麼可以死著出來呢?那一定是醫院有問題!我們隻有對醫學技術有了正確認識,對疾病和死亡有了深刻理解,醫患關系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醫生梁恩寫了一篇敘事醫學病歷,題目叫《再苦,父母也不離不棄》。他曾遇到一位因騎摩托車發生意外的農村青年,家境貧困。他向其父母解釋病情,並暗示放棄治療,但父母都不接受。結果,病人出現術后並發症,住院一月,已將家中全部積蓄花完,但父母始終沒有放棄治療,即便是家徒四壁。

梁恩寫道:“此事前,我是覺得放棄治療能使患者得到解脫,避免家庭走到絕境,是更合適的做法,更加實在。無論對病人,還是對家屬,都有好處。此事后,家屬的一句話讓我醒悟:孩子病了,我們必須帶他就醫,更重要的是要陪他一起治療、一起康復、一起成長。也許,父母的不離不棄,才會讓孩子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是一家人,說明是緣分,既然做了就不后悔,不做,連后悔的機會都沒有,那才叫后悔……”

王一方說,生老病死是人的宿命,肉體的生命無法永恆,醫學是幫助我們在有限的時空裡活出品質、活出尊嚴的科學。隻有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疾苦觀、醫療觀,才能活得幸福、死得安詳。(記者 白劍峰)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06日 19 版)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