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鐘完美飛行
1992年的一個冬日,西北某機場。3架飛機從東方飛來。不知誰眼尖,首先喊了一聲“加上了,加上了”,隻見大飛機一邊一根管子,不偏不倚地接在戰斗機頭上,雙機平穩飛翔,對接成功了!空中加受油成功了!幾分鐘后,兩機脫離,安全返回。
看似簡單的空中加油,凝聚著常慶賢、湯連剛等8名試飛員和航空科研人員近3年的心血。他們攻克了數百項技術難關,一次次試飛,不是距離太遠夠不著,就是軟管剛碰上受油頭就斷裂。無數次試飛冒險,終於換來對接加油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試飛員英勇無畏的身影。這是“試飛專家”雷強最銘心刻骨的一次飛行,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次試飛。1998年3月23日,他駕駛著我國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機——殲-10飛上藍天。他有條不紊地做完各種試驗動作,一個靈巧的下滑,飛機輕盈地落在跑道上。
停機坪上,人們緊緊擁抱,任淚水奔流。20分鐘完美飛行,對科研人員來說,卻是那樣漫長。近20年時間,全國300多家科研院所生產廠家為它集智攻關,通力協作,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為它夜以繼日,嘔心瀝血。殲-10成功首飛,填補了我國航空史30余項空白,使我國一躍成為能自主研制三代戰機的國家,開創了三代戰機研制中唯一沒有摔過飛機的紀錄,空軍兩個試飛部隊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殲-10飛機項目的行政總指揮劉高倬說,殲-10的研制縮短了中國航空工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的跨越。
經過60多年努力,中國航空工業已經躋身能夠研制先進的殲擊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在這個進程中,空軍試飛員發揮了巨大作用。
會飛的工程師
新一代空軍試飛員,既有精湛的飛行技術,又有廣博的工程理論,既能出色完成試飛任務,又能配合工程人員進行新機的設計研制,被譽為“會飛的工程師”。我國首批雙學士加碩士飛行員張景亭,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年,某新型戰機進入大側風試飛階段。一連幾天,天氣異常,機場地面風速都超過了設計數據。試飛那天,側風超過設計值3米,張景亭按照處置預案起飛,放傘后發生意外:傘的風標效應大大超過預期,機頭劇烈偏轉,飛機急速滑向跑道邊緣。說時遲,那時快,張景亭機智地拋掉減速傘,不斷修正方向,終於將戰機穩穩停在跑道邊上。張景亭修正大側風的操縱方法,在該型戰機操縱中得到普遍推廣。
2002年,國產某新機試飛前,時任空軍某試飛部隊副部隊長的梁萬俊在參加完台上試驗和閉環試驗后,提出駕駛杆的操縱設計有點不符合飛行員習慣。設計人員和廠方反復論証認為,當前的設計是可行的,而且就現有技術情況來看,很難再有改進。“空中飛行員操縱是否靈巧順手,直接影響飛行質量,未來戰爭,戰機稍縱即逝,絲毫的操縱障礙都可能延誤戰機,甚至帶來災難。”一種職業本能告訴梁萬俊必須堅持自己的看法。為此,好長一段時間,設計方和廠家都怕見他,說他太“倔”。可是,后來的事實証明,這個小小的改進,對改善該型戰機的操縱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今,空軍試飛員已成為航空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他們與航空科研人員攜手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攻關任務,掌握了一大批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和部隊戰斗力的尖端技術。
1991年,因成功試飛我國第一架K-8V變穩飛機,湯連剛、李存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7年,因成功完成某型導彈系統研制試靶,空軍某試飛部隊集體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空軍英雄試飛員群體先進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