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網

楊樂:獲獎導向和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2013年01月30日14:43    

 楊樂,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比獲諾貝爾獎更重要 這些年,公眾及媒體經常議論中國科學家什麼時候能獲諾貝爾獎。我覺得,隻有國家總體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提上來,才有可能獲諾貝爾獎,或者才可能獲類似諾貝爾獎那樣的國際大獎。

科學家能夠拿諾貝爾獎固然值得慶賀,但我們更希望中國的科學水平整體能夠得到很好的提高,成為國際上實力和水平很強的一支科學隊伍。這些比得不得獎更重要。

科技界的浮躁與管理部門的管理方法有關 現在,科技界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受到浮躁風氣的影響,追求一些表面的成功和各種獎項的獲得。這和管理部門的管理方法有關。科學研究需要投入,但光有錢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新思想、創新戰略和創新氛圍。一些管理部門覺得從國家拿那麼多科研經費,應該對這筆錢負責,對國家有所交代,因此會對使用這些經費的很多項目和科研人員定期進行考核,要求科學家經常報告所取得的成果。想法可以理解,但這樣的管理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

比如,對數學家的考核多長時間一次合適?我希望優秀的數學家每過三四年你再去考核他。三四年,能夠有一項真正有價值的、國際學術界也很稱道的工作,這已經很值得滿足了。但有些部門總希望你每年都能有所謂較多數量的SCI論文,這就導致許多學者不是真正踏踏實實去做有價值的工作。一般說來,追求數量較多的SCI論文,比真正做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相對也要容易一些。

隻有打好基礎才能取得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自然科學的每一領域都經過長期的發展與積累,形成了十分豐富的內涵。要很好地掌握這些知識,進一步發展與創新,就必須下一番苦功夫,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理論、方法,深刻地分析、鑽研、揣摩,領會精神實質,最后融化為自己的東西。有的年輕人基礎還沒打好,就想有較大發明與創新,就想一鳴驚人獲大獎,這是不現實的。有人說華羅庚隻有初中畢業,不是也成了國際上杰出的數學家嗎?雖然華老初中畢業后隻在中華職業學校上過一年半的學,但他在清華任職員的幾年間旁聽了許多課程,學習勤奮刻苦遠超過其他同學。后來他又有機會去劍橋大學學習與研究三年,才逐步達到世界一流學者的水平。華老自己曾指出,如果沒有后來清華與劍橋系統地學習與研究,他隻會是家鄉金壇的一位較好的中學老師。

過度的物質化傾向給青年人才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作為一名數學家,我更懂得,科學家的第一個本事就是耐得住寂寞。這些年,我們國家經濟一直持續高速發展,但另一方面,我覺得物質化的傾向有過度之處,尤其對青少年造成了不好影響。回想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大學生節衣縮食,生活簡朴,節余下來一點錢幾乎完全用來買專業書籍, 從事科研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最后撰寫論文多次修改,字斟句酌,從來沒有想到考試時通過作弊達到拿高分的目的。現在學校裡,考試作弊的手段形形色色,技巧不斷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在完成作業與學位論文時,常常可以看到抄襲現象。現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不久的將來就是我國各條戰線上的骨干與領軍人物。他們對是非的評判、品德的高下,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與走向,影響全民的思想與信念。因此,在當前情況下,我們必須好好研究如何在全體研究生與大學生中加強科學道德與學風的教育。

(摘編自《百名專家談人才》)

此文刊於2013年第1期《中國人才》雜志

(責任編輯:高雷、權娟)

重大工程

  • 千人計劃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 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計劃
  • 大學生優選計劃

專家解讀

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

在線調查

你認為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才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學人才觀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掀起回國熱潮
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
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