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網 >> 重大工程

“千人”專家:產業升級中堅力量

中共蘇州市委組織部

2013年01月22日10:17    

蘇州為海外歸國人才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圖為2012 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 本刊記者 溫金海 攝

近年來,蘇州市緊緊抓住國家大力實施“千人計劃”的戰略機遇,優先投入、重點支持充分發揮產業、政策、融資、環境等綜合優勢,助推“千人計劃”人才成就“中國夢”,持續放大“千人計劃”品牌效應,率先以人才結構優化引領和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

“示范+帶動”,“千人計劃”品牌效應不斷延伸。“千人計劃”的實施,不僅激發了海外學子回國創新創業的熱情,也帶動了各級黨委政府對人才工作的空前重視,迅速在基層掀起了人才工作的熱潮。以“千人計劃”為標杆,蘇州建立健全上下聯動、橫向配合、全社會參與的黨管人才新機制,人才投入逐年增加,僅2011 年用於人才工作的專項資金就達 9.24億元。在“千人計劃”示范帶動下,蘇州啟動並不斷完善涵蓋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多領域的“姑蘇人才計劃”,下轄各縣級市、區都啟動了符合當地產業特點的人才工程,構建全過程、個性化和立體式的人才政策體系,形成了各領域人才工作競相發展的新局面。

不斷完善的投融資服務助力“千人”創業 本刊記者 溫金海 攝

“人才+產業”,“千人計劃”產業集群逐步壯大。在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下,“千人計劃”人才的技術優勢與蘇州的產業優勢得到深度融合,有力推動了蘇州新興產業的集群發展。以“千人計劃”人才劉繼明、劉聖等創辦企業領銜,短短幾年內就集聚上下游企業 180 余家。如今,蘇州已組建以“千人計劃”企業為骨干的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納米技術、融合通信、新型平板顯示、新型醫療器械等 6 個省級產業技術聯盟。目前,在蘇“千人計劃”總數超過200 人,僅自主申報入選的“千人計劃”就達 105 人,其中創業類 73 人,約佔全國 14%、全省 47%。創業類佔據絕大多數,已成為蘇州“千人計劃”人才結構的鮮明特色。73 家“千人計劃”企業中,絕大部分發展勢頭迅猛,其中 2 家企業已成功上市。至 2011 年底,年銷售額超億元的企業有 4 家,超過千萬元有 29 家,總銷售額 72.41 億元。2011 年,全市新興產業產值突破萬億元。

“技術+載體”,“千人計劃”創新催化成果豐碩。依托工業園區等 3 個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蘇州加快推進專業化載體開發,建設了近 20 個專業化產業園、56 家省級以上孵化機構,滿足了“千人計劃”人才的差別化需求,形成了人才集聚與創新能力“雙螺旋”上升。如蘇州生物納米園建園以來,不到 5 年的時間就在不到 1 平方公裡范圍內集聚“千人計劃”人才 28 人、285 家高科技企業,成為近 5000 名高層次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共享的創新社區。目前,蘇州 73 家“千人計劃”企業累計申請發明專利 716 件、授權 131 件,12 個項目獲江蘇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立項支持,獲省市兩級科技經費資助超過 1.21 億元。如“千人計劃”專家徐科 2007 年創辦蘇州納維科技有限公司,5 年來迅速成長為國內第 1 家、世界第 7 家生產氮化鎵晶片的高科技企業。

“服務+口碑”,“千人計劃”人才集聚效應明顯。在政策引才、載體聚才的同時,蘇州始終堅持環境留才,讓“千人計劃”人才落戶生根,形成以才引才的循環效應。2011 年,蘇州成立以“千人計劃”人才為骨干的“千人計劃專家聯合會”,不僅為“千人計劃”人才搭建了交流平台,也成為以才引才的重要載體。以“千人計劃”人才為代表的眾多領軍人才,在直接創辦企業集聚人才的同時,也積極與地方政府互動配合,通過各種渠道以親身體會宣傳推介蘇州,吸引和集聚更多優秀人才落戶蘇州。五年來,蘇州累計引進 1339 名領軍人才、3000 多個創新團隊。目前,73 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集聚研發人員 2560 人,其中留學人員 229 人、博士 301 人、碩士 517 人,高層次人才佔 32%。如“千人計劃”專家李旭落戶后,憑著對蘇州創業環境的了解和認可,動員留學美國的妻子牛艷輝回國創業,夫婦雙雙成功入選“千人計劃”,在當地一度傳為佳話。

此文刊於2012年第12期《中國人才》雜志

(責任編輯:權娟、高雷)

重大工程

  • 千人計劃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 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計劃
  • 大學生優選計劃

專家解讀

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

在線調查

你認為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才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學人才觀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掀起回國熱潮
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
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