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2日10:58
趙興中,武漢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9 世紀80 年代,美國人均GDP 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20 世紀20 年代,美國人均GDP 是英國的1.5 倍。1930 年以前,絕大多數諾獎得主是英、法、德、意、荷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大量頂級猶太裔科學家逃離西歐,加盟美國大學,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國際經濟、財政、金融領域均居主導地位,使得上述情況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回顧美國這段歷史,是為了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個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普及、加強和完善義務制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石。 由前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鮑文領銜的研究團隊近期對美國大學進行的大規模綜合評估表明,美國大學優異的最關鍵因素,不是對名校的投資,而是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成功使民智大增,造成大學生源充足,選才有充分的余地。“鐵血首相”俾斯麥領導的普魯士在19 世紀就實行了全民義務制教育,為研究型大學在德國創立和發展、為德國經濟超越英國奠定了基礎。日本在20 世紀初也實行了義務制教育,為二戰后日本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距離培養創新型人才目標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根據我國現有的財力和資源,我們完全有能力實現12 年義務制教育,完全有能力給在崗農村代課教師、給在貧困農村的教師提供“鐵飯碗”,完全有能力像美國那樣為貧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費的在校午餐。金字塔底座越寬廣,塔尖才能矗立得越高,這是一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同時,從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的角度看,普及、加強和完善義務制教育,是最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需,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
普及教育和創新教育應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普及式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6 年美國的一份評估報告中提出,美國應向中、日等東亞國家學習,以培養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這表明在思考、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戰略時,我們不應妄自菲薄,全盤否定新中國成立后的教育方針。但更重要的,我們應思考創新型人才培養必須有哪些不同要求,需採取哪些不同方法和手段。在英國、美國,本科前的精英教育主要由私立學校和貴族學校來完成,而在歐洲則主要由公立學校中的特長班完成。本科后,創新型人才培養則主要由常春藤聯盟那樣的私立大學,或劍橋、牛津、巴黎高師、巴黎高工等頂級公立精英大學實現。自由思考、自由表達,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和靈魂。現階段在工程和科學教育領域,真正落實教授治校或許是實現創新型教育的第一步。
區別對待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創新型教育。美國工程院院士、前總統裡根的科學顧問Rustum Roy 教授在其產生了廣泛影響的科技政策專著《迷失在科學的前沿》中指出,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對國家發展和人才培養有相當不同的作用和要求,必須採取顯著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由於基礎研究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尤其應該是少而精的精英式教育。對於確有興趣、經過嚴格篩選的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國家應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切實解除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后顧之憂。
(摘編自《百名專家談人才》)
此文刊於2012年第12期《中國人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