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網

讓科學人才觀落地生根

2013年01月22日14:25    

科學人才觀是科學發展觀在人才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推進人才工作科學化的行動指南。如何普及運用科學人才觀?如何用科學人才觀指導推進人才工作?本刊特邀幾位嘉賓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特邀嘉賓: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 王輝忠

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辦主任 姚志文

中共江蘇省淮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楊時雲

中共安徽省蕪湖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胡邦明

科學人才觀在實踐中存在哪些難點?

姚志文: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普及運用科學人才觀的一個主要難點是人才發展“四個優先”的要求落實不到位。表現在:一是人才資源優先開發地位尚未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重物輕人”現象比較突出﹔二是忽視或輕視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對經濟轉型升級的引領支撐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人才優先投入得不到保証,對人才發展舍不得花錢,人才投資比重比較低﹔四是人才制度優先創新有待突破,人才有效配置、作用發揮還不到位,人才創業創新還有不少政策機制方面的制約。

落實人才優先發展要求,迫切需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見實效:一是人才優先發展理念要真正落地生根。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第一資源”擺上第一位的位置,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進重大戰略部署中體現人才優先。二是對人才發展要舍得用真金白銀。牢牢確立人才投資是效益最大的投資理念,優化投入結構,加大政府人才投入力度,加快構建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三是要用有效的人才工程、平台、政策來聚引。學會抓、善於抓重大人才工程、平台、政策,這是落實人才優先發展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楊時雲: 遍覽今日各地人才政策,盲從者不少,空喊者不少,不切實際者不少,不得要領者不少,不按規律辦事者不少,不可不認真對待。

我認為,作為地方黨委政府,首先一條,是要為各類人才勾勒出一幅充滿理想的“人才夢”,沒有夢的人才不是真人才,沒有夢的地方不是稱職的政府,沒有夢的國家不會真正強大起來。李源潮同志曾鮮明地提出中國也有一個可以實現的中國夢。我理解,這個中國夢正是由無數人才的夢想、所有地方的夢想所共同編織而成的。對地方而言,這個人才夢一定是具有地方鮮明個性和特色的,一定是能夠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激情的,也一定是能夠觸手可及的。其次,有夢更要有行動。對地方黨委政府而言,人才工作千頭萬緒,如何找到切入點?我認為,必須准確定位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角色和身份。人才來者皆是客,是顧客,是貴客,地方黨委政府理應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專注於為人才發展營造最優的制度環境、搭建最優的發展載體、提供最優的公共服務。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進行人才投資?

姚志文:社會力量是人才投資的主力軍。當前,社會力量進行人才投資遇到的主要障礙是:一是思想障礙。相對傳統經濟項目投資,人才投資周期長、見效慢,風險不確定,導致社會力量對人才投資信心不足,不想投入、不願投入。二是機制障礙。社會投資人才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機制不健全,政策引導、扶持和保護力度不夠。二是平台障礙。現在社會資本與人才對接渠道還沒有完全打通,社會資本缺乏找到人才項目的平台,而大部分人才不懂或不熟悉資本市場,也找不到合適的創業投融資。

目前引導社會力量加大人才投入還有很大空間,特別是推動人才與社會資本結合潛力很大。像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上萬億,創投企業有160 多家,應當積極培育發展“人才+ 資本”模式,吸引社會資本積極投資人才創業創新活動。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國家和地方要研究制定有關支持社會資本投資人才創業創新的投融資政策,完善配套辦法,逐步形成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的人才創業投融資體系。浙江正在研究有關政策,力爭盡快出台。二是搭建平台推動。政府要出面多舉辦一些高層次人才創業投融資項目推介活動,為社會資本與人才對接牽線搭橋。三是搞好示范帶動。發揮政府創業風險投

資引導基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向人才投資。2011 年浙江建立了全國首支“以成功老海歸幫扶新海歸創業”為主題的海邦人才基金,省創投引導基金出資5000 萬元,一年多時間基金就發展到10 多億的規模。此外,還要大力宣傳社會資本與人才對接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經驗,引導更多的創投機構、民營企業和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人才創業創新活動。

胡邦明:人才開發需要大量而持續的財力做支撐,政府增加財政投入無疑是必須的,但單靠政府財政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建立政府投入為導向、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個人和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才能推動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目前,作為人才資源開發主體的廣大民營企業對人才投入的動力、壓力和力度都還相對不足,社會力量投入渠道單一。用好政策杠杆,一方面,要以政策杠杆撬動企業投入,形成建立政府投入引導、企業投入跟進的人才投入機制。蕪湖市從2008 年起,連續兩年以市委、市政府“1 號文件”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制定了28 個配套子文件,實行財政專項資金向高層次和創新創業人才、向企業等創新主體等“兩個傾斜”。通過減免所得稅、財政貼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提高企業教育經費提取比例等財政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建立人才開發基金,加強員工培訓,強化研發投入。去年以來,市、縣區兩級財政兌付支持資金52 億元,帶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12 億元。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全社會重視人才投入,拓寬社會力量投資人才建設的渠道和途徑。比如,採取政府引導支持、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重視引進私募股權基金等投資基金參與人才開發﹔通過提供創業啟動資金、創業場所、創業貸款貼息等引導性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加大人才開發投入。

如何使人才激勵走出“官本位”模式?

胡邦明:一段時間以來,給優秀人才“封官”成為主要的人才激勵手段,助長了“官本位”思想,也不利於優秀人才安心搞學術、甘心搞科研,暴露出人才激勵手段的單一化。走出人才激勵的“官本位”模式,我認為應在構建“組合式”激勵模式上下功夫,其一,強化產權要素激勵。制定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操作辦法,探索年薪、股權、期權等多種分配方式,探索特殊津貼、帶薪療養、股權激勵等激勵制度,使人才的待遇與其貢獻相對應。其二,完善人才獎勵制度,注重精神激勵。設立綜合性的人才強市獎勵基金,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聯系人才制度,探索設立省(市)級榮譽制度,給領軍人才、科研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創新創業人才和高層次人才以較高的社會地位。其三,拓展專業技術人員上升的通道。除行政職務外,給專業技術人才另設一個職業上升通道,比如在專業人才比較密集的教育、衛生、文化等行業和主管部門,設置如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總統計師等專業技術領導崗位,增加優秀專業人才的流動性。

王輝忠: 要使各類人才用當適任、用當其時、用當盡才,就必須給人才“搭舞台”、“建平台”、“推上台”。“搭舞台”,就是要為各類人才搭建便捷創業、自由創新的舞台,引導推動人才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一線集聚、向重點產業和行業集聚、向企業和基層集聚,讓更多人才成為創造價值、推動發展的主體。“建平台”,就是要加快建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信貸融資、政務管理、生活配套等人才服務平台,為人才干事創業、成就事業提供優質便利的服務。“推上台”,就是要建立更加開放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把優秀人才推到重大技術攻關、重點工程建設、重要經營管理崗位上挑重擔、唱主角,讓更多人才擁有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機會。

如何讓人才“活起來”?

王輝忠: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流動是“第一資源”的基本屬性。要讓人才“動起來”、“活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創造活力,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為此,重點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加快培育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的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人才市場供求和競爭機制,優化提升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主體功能。二要消除制約人才自由流動的“制度鴻溝”。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社會化的人才檔案管理服務系統、完善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以及人才在機關、事業、企業單位之間跨界流動的“制度通道”,促進人才在更大范圍無障礙流動。三要加強政府對人才流動配置的宏觀調節。制定實施系統規范、統籌協調、科學可行的人才發展戰略規劃體系,健全人才開發的宏觀監測和預警系統,建立以人才緊缺指數和開發導向目錄為主體的人才需求信息定期發布制度,推動人才在產業、區域、城鄉之間高效配置、有序流動。

胡邦明:體制機制是人才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人才流動配置上,身份壁壘、政策壁壘、市場壁壘等“三大壁壘”依然較為堅固。突出的表現就是按照“身份”管理人才的習慣做法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有的地方和單位搞人才部門所有、地域所有,人才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高校、研發機構)、企業之間流動還不通暢,社會新階層的優秀人才難以向機關流動,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向企業流動更為困難,影響了人才配置效率﹔人事編制、戶籍、住房等門檻限制,以及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在退休、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的政

策差異較大,仍然是人才引進和管理的體制性障礙。破除這些障礙,要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加強人事管理體制改革,賦予用人單位更為充分的用人自主權,加快“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步伐﹔探索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不同性質單位的社會保障平衡機制﹔探索建立公開遴選、公開競聘、人才租賃制等制度,暢通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進入黨政機關的通道﹔探索人才工作居住証等新的戶籍管理辦法,增強人事編制管理的科學化。

刊於2012年第8期中國人才雜志

(責任編輯:權娟、高雷)

重大工程

  • 千人計劃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 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計劃
  • 大學生優選計劃

專家解讀

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

在線調查

你認為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才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學人才觀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掀起回國熱潮
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
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