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動態
|
領導活動
|
干部論壇
|
時代先鋒
|
各項工作
|
黨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綜合
|
訃告
理論
|
評論
|
社區
|
論壇
|
訪談
|
視聽
|
黨史
|
資料
|
文獻
|
紀念館
|
黨史今天
|
專題
|
周刊
|
圖書
|
雜志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專題報道
>>
北大荒輝煌六十年
>>
述評
奏響時代最強的旋律──大氣磅礡的北大荒精神
傅強
2007年08月06日18:07 來源:
zzzzzz
奏響時代最強的旋律──大氣磅礡的北大荒精神--專題報道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哈爾濱紅旗大街175號,北大荒博物館。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與國內其他的博物館相比最為獨特的地方:一面牆,一面人名牆,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名字:丁雲江、卞日亭、方樹修、王文勝、王新元……
這不是普通的名字,這是長眠在北大荒黑土地上轉業官兵的名字,他們被鐫刻在這裡的人名牆上,在這長達25米的整整一面銅牆上,刻下了12342個拓荒者的名字。而這僅僅是整個黑龍江墾區故去者的一小部分,在長達六十年艱苦創業的歲月裡,有五萬多轉業官兵、支邊青年、知識分子、知識青年把他們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這塊黑土地。
許多老戰士來到這面人名牆下,流著淚撫摸著戰友的名字,多少悲壯的歷史風雲在他們面前掠過,他們的心中涌動著滾滾的戰斗豪情!
這坦蕩寬厚的黑土地中植入了怎樣的精神和生命?北大荒田野的每一株小草的下面,都有一個不屈的荒魂。
從1947年第一批農場的創建到現在,整整六十年過去了,這裡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北大荒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意義,成為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但是,直到現在,人們仿佛仍然沉浸在那場氣壯山河的偉大進軍中,依然深情地稱這塊土地為北大荒,依然親切地稱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為北大荒人。今天,當我們捧讀這部人類荒原開拓最悲壯、最輝煌的史詩時,不僅為北大荒人所創造豐碩的物質文明成果而歡欣鼓舞,更為他們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而受到強烈的震撼!北大荒精神集中體現了170萬北大荒人這個英雄群體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對黨對共和國的一片赤誠!
隻有這種浸滿了創業者和愛國者熱血的旋律,才是我們時代的最強音!
(一)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北大荒六十年發展史的每一頁都寫滿了艱苦奮斗,它成為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價值觀,是北大荒人以苦為榮的樂觀精神、敢打必勝的拼搏精神、勤儉辦事的節儉精神的集中體現。
歷史上的北大荒曾凶險無比,它成為寒冷、偏僻、荒蠻、瘟疫、恐怖的代名詞。在那個年代裡,這裡有大江大河攔阻,有無數的川溪澗泉切割﹔有冰雪斷道,荊柴封路﹔有毒虫結陣,猛獸成群﹔有號稱“鬼沼”的大面積沼澤飄浮垡﹔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如“出血熱”、“克山病”等肆意橫行,吞噬了無數人的生命。
在如此凶殘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所有的封建王朝和侵略者們隻能成為荒原的匆匆過客,隻有當共產黨領導的以轉復軍人為主體的農墾戰士,高舉起艱苦奮斗的旗幟向這裡英勇進軍的時候,才使這片沉睡千年的荒原,第一次綻露出欣慰的笑容。
1947年,正是共和國誕生前最困難、最艱苦的時期,按照毛澤東同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一批從延安來到東北的軍隊干部率部挺進莽莽荒原,在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他們餐風飲露,頂風冒雪,播下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第一顆火種,創建出寧安、通北等第一批國營農場,努力開荒生產,多打糧食支援前方作戰。
1949年10月下旬,在作戰中失去右眼、左臂致殘的老八路郝光濃,率領100多名榮軍戰士來到伊拉哈創辦榮軍農場,他們架起第一頂帳篷,穿著棉衣睡覺,和著雪水做飯。為了積肥,傷殘的榮軍戰士搭配編組,雙目失明的抬著擔子,瘸腿的跟著揀糞。在法庫戰斗中身受五處重傷、失去了十個腳趾和兩個手指的特等模范遲子祥率領戰士們辦起了鐵匠爐,揮動傷殘的手打出1200多件小農具。
有這樣一幅版畫叫《第一行腳印》,畫面上烏雲翻滾,寒風呼嘯,蒼茫的雪原上行進著一支勘測隊,他們在這無際的荒原上刻下了第一行腳印。這是轉業軍官著名版畫家晁楣的作品,這也是當年勘測設計隊伍艱苦生活的寫照,他們走的都是沒人走過的道路,長時間在沼澤地裡跋涉,腳趾泡爛了,感染了,血水流淌,許多人因此而永遠倒在那沼澤地上,勘測二總隊隊長蘇景山犧牲在七虎林河﹔西北農學院水利專業畢業的崔躍先犧牲在寶泉嶺荒原的暴風雪中﹔技術員張國茂腳部感染,犧牲在送往醫院的小船上……
在他們踏過的土地上,浩蕩的拓荒大軍堅定地走了過來。走在最前面的有100多位老紅軍戰士,128名戰斗英雄,408名特等功榮立者,2929名大功榮立者,在戰爭年代,他們出生入死,戰功卓著,不愧為一代豪杰﹔而今天,他們輕輕摘下嵌滿胸前的勛章,重上戰場,走向荒原,在開發北大荒波瀾壯闊的事業中,再寫英雄篇章!
叱咤風雲的王震將軍就是他們中最杰出的代表。從南泥灣到北大荒,將軍展露了拓荒者創業與奉獻的無限風採!作為鐵道兵司令員、農墾部長、副總參謀長、他拖著曾七處負傷的身體,穿越完達山徒步踏查百裡荒原,小清河畔點燃燒荒的火種,南橫林子伐過木,雲山水庫挑過擔,石頭河畔扶過大犁,寶泉嶺下栽過鬆樹,一個高級領導人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走進戰士們的行列,把艱苦奮斗的精神傳遍了北大荒!
進軍!進軍!向荒原英勇進軍!!一批批拓荒大軍帶著堅定的信念和拼搏的精神,成梯隊式輪番向古老的荒原發起沖擊:
1954年,曾參加過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建樹過累累功勛的步兵第九十七師改名為農建二師后,以齊魯兒女為骨干的8300名官兵,毅然告別家鄉,從山東移師北上,進軍北大荒,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開荒創業,先后以團為單位建成了二九0、二九一和十一農場。
1955年,在王震將軍親自指揮下,鐵道兵九個師近二萬名官兵, 分別從福建、廣東、四川等省開赴北大荒,先后建起了八五0、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等一批“八”字頭的農場。也是這一年,以楊華為首的五名北京青年在《中國青年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成立青年志願墾荒隊的庄嚴宣言:“不管邊疆的路程多麼遙遠,也攔不住我們遠征的決心,不管邊疆的風雲多麼寒冷,也吹不冷我們勞動的熱情!”61名熱血青年向北大荒進發,在蘿北荒原上建起了青年集體農庄──“北京庄”。在開發北大荒的戰斗中,先后有20萬支邊青年來到這裡,把他們的絢麗的青春獻給了農墾事業。
1958年,在中國墾荒史上,出現了氣勢磅礡的十萬官兵進軍北大荒的壯麗畫卷!英雄解甲重上戰場!解放軍三總部、陸海空軍、炮兵、防化學兵、首都警衛師、7個預備師,共8、1萬官兵,加上隨軍家屬、部隊非軍籍的工薪制職員、“軍隊右派”、慕名而來的青年等號稱十萬,其中,排以上干部6萬多人,營以上干部1200多人,十萬大軍走公路,行鐵路,借小路,別羊城,離巴蜀,辭雲貴,渡浦江,橫跨中國,直取北大荒。
在北大荒博物館有那樣一張巨幅照片,在茫茫荒原上,成千上萬的轉業官兵,打著紅旗,挑著行李,背著包裹,有的還帶著孩子,直插荒原的腹地。這是著名攝影家呂向全拍攝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名作,當年大批轉業官兵齊聚密山縣,由於交通工具不足,在王震將軍親自動員和指揮下,二萬多官兵開始徒步向荒原進軍。
從1963年到1976年,先后有54萬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這是歷史上一次極為罕見的大規模的文化移植運動,來自京津滬杭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化和文明帶到了偏遠的邊疆,給北大荒文化增添了豐厚的底韻,也為墾區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69年5月,四萬多知青在現役的解放軍干部指揮下,在老轉業官兵的帶動下,以豪邁的革命精神,向撫遠荒原英勇進軍,他們象當年的老轉業官兵一樣,在冰天雪地裡搭起了帳篷,燃起了炊煙。經過艱苦奮斗,新組建的兵團六師,新建了7個農場,擴建了4個農場,一批“前”字頭的農場,如前進、前鋒、前哨巍然屹立於祖國東部邊境的最前沿!
【1】
【2】
【3】
(責編:楊媚)
更多關於
北大荒
的新聞
·
北大荒出產了哪“三寶”?
·
托起農業“半壁江山”——黑龍江墾區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紀實
·
楊華:一生隻做兩件事
·
人民幣上的女拖拉機手……半個世紀的青春記憶
·
黑龍江墾區去年種芸豆137萬畝 出口量佔全國30%
·
構建北大荒和諧家園--黑龍江墾區社會事業發展紀實
·
各時代青年英模聚會 象征共和國不滅的青春記憶
·
我們一同走過——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年英模紀事
·
50--80年代青年典型代表
·
隋鳳富:樹立“六民”理念 構建和諧墾區
相關專題
·
北大荒輝煌六十年
最新評論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