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北大荒輝煌六十年>>述評
人民幣上的女拖拉機手……半個世紀的青春記憶
2007年05月04日00:35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又是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節。在大家正沉浸在黃金周的愉悅與舒暢的時候,請不要忘了,正因為一代代英雄兒女的艱苦奮斗,我們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美好。在他們之中,不乏許多年輕有為的杰出青年……

五十年代

  他們當年也都是年輕人,但是為了幫助國家解決困難,奔赴荒原,艱苦創業,唱響了中國青年向困難進軍的戰歌。

典型代表:青年志願墾荒隊的發起人楊華、陳家樓

  楊華,男,1932年6月生於北京市石景山區西黃村鄉。1950年6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4月,團中央向青年發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此前,楊華曾多次向黨組織提出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墾荒的要求。為響應號召,楊華等5人發起組建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並於8月9日向青年團北京市委提交了倡議書。

 倡議書發表后,在全國廣大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青年團北京市委從報名的青年中挑選了60人作為首批隊員,組成全國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由楊華任隊長。

  剛開始,隊員們沒有經驗,虛心向當地老農請教,邊干邊學,干活的進度甚至超過了當地農民。

面對嚴峻的考驗,個別隊員動搖了,楊華和墾荒隊的黨團組織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經過一年的奮斗,墾荒隊開墾荒地1800畝,生產糧食14萬公斤,建房1200平方米。從1956年至1983年(不含1961年),墾荒隊累計生產糧食4100多萬斤。

  經過40多年的艱苦奮斗歷程,墾荒隊員經受了種種磨難,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楊華被選為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並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與楊華一樣,上海的陳家樓也積極響應號召,加入到邊疆墾荒的隊伍中去。

  1955年9月,陳家樓等5名青年倡議組建一支上海市青年志願墾荒隊,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墾荒地,得到青年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民主青年聯合會的支持,並號召全市青年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

  1955年10月18日,上海市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一行98人到達位於南昌、九江之間的德安縣九仙嶺下八裡鄉。不久,又有上海知青陸續到江西墾荒。據統計,1955年上海知青志願去江西墾荒的總計有848名。

  他們住的是自己搭建的簡易茅棚,一到晚上,呼呼的北風一個勁地往裡灌,早上醒來,被子上一層霜。他們開荒沒有機械,全憑掄七八斤重的大鋤頭。一鋤刨下去,隻在紅土地上劃開個三四寸深的道道。但是墾荒隊員從不叫苦,每天“從雞叫到鬼叫”拼命地干,比賽看誰手上的“光榮泡”多,憑著這樣的干勁和志氣,當年就開出300余畝荒地。

  經過一年的奮斗,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共開墾1700多畝荒地,加上當地農民送的8000多畝熟田,生產糧食180多萬斤和其他農副產品。

  1955年11月29日,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耀邦為他們即將組成的合作社命名並題字為“共青社”。 【詳細】

北大荒的第一台收割機

馬拉播種機

耿德中隊

更多典型:

大陳島墾荒隊隊長王宗楣──

男,漢族,1933年生,中共黨員,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首任副隊長,浙江大陳島早期建設者。1956年率墾荒隊登上大陳島墾荒,帶動全島軍民艱苦創業,使大陳島舊貌換新顏。1957年,在共青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了“我們生活在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發言。

人民幣上女拖拉機手原型梁軍──

女,漢族,1930年生,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以她為原型的人物造型印在我國發型的第三套面值為一元的人民幣上。1950年以梁軍命名的新中國第一支女子拖拉機隊成立,成為北大荒開發建設中一股生機勃勃的力量。

六十年代

1968年8月起,全國掀起了宣傳“再教育”的高潮。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指示,指出:“我們提倡知識分子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主要是到農村去,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它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獻身農村。這一切,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回眸歷史常能給人以啟迪。

典型代表:“知青楷模”董加耕

  1961年,正值3年自然災害時期。災害給董加耕的家鄉江蘇鹽城農村帶來的生活艱辛,與上首都名牌大學的生活和前程相比,有如天壤之別。這一年,董加耕的父親因為喝了爆青的茨菇湯而中毒身亡,臨終時,咬碎了嘴巴裡的陶瓷湯勺……

  面對當時農村的實際,很多年輕人把考大學看成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出路,形式上採取的是一種“逃”的策略。應該說,這是可以理解的,也無可指責。在當時的同學中,董加耕特別幸運:由於他品學兼優,中學就入了黨,1961年高中畢業時,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然而,他卻放棄了這個機會,主動提出留在農村,立志用自己的智慧、知識、精神和體力,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

  董加耕雖然選擇的是下農村種地,但是,卻因此很快上了“天”。

  1962年8月8日,《新華日報》以《目標始終如一》為題,率先報道了董加耕回鄉務農前后的經歷,在青年讀者中引起了積極的反響。1964年1月,共青團江蘇省委發出了開展學習董加耕活動的通知,同年3月,中共江蘇省委發出“關於宣傳和學習董加耕的通知”。1964年1月,《中國青年報》發表社論﹔3月,《人民日報》也發表社論,充分肯定了董加耕的壯舉。隨后,董加耕也由生產隊長躍為不脫產的共青團鹽城地委書記、全國人大代表、團中央委員。1964年8月16日,在共青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彭真、薄一波、陸定一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在報告中號召全國青年“向新式農民董加耕學習”。1964年12月26日,董加耕和邢燕子作為知青代表,被邀請參加毛澤東主席的生日便宴。1975年,受到審查和迫害之后的董加耕重返政治舞台,當選為四屆全國人大常委,不久,經毛澤東主席批示,調董加耕到北京,任共青團十大籌備組第二組長……【詳細】

典型代表:“知青代表”邢燕子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在天津市寶坻縣,從小跟爺爺在農村老家長大,父親是天津市一家工廠的副廠長。1958年,18歲的她,高小畢業后沒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區,而是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寶坻縣大中庄鄉司家庄村務農,發憤改變家鄉的窮貌。在那裡,她和農民打成一片,並組織了一個“邢燕子突擊隊”,成績突出。1960年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邢燕子發憤圖強建設農村》,介紹了邢燕子的先進事跡。此后,在全國形成了一個規模浩大的學習邢燕子的宣傳聲勢。1964年,她出席中國共青團第九次代表大會,同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並為安徽主席團執行主席,被安排在毛澤東身邊。毛澤東主席生前5次、周恩來總理13次接見過她。邢燕子成為上山下鄉的知青典型,影響了那個時代無數青年,被稱為毛澤東時代的好姑娘。【詳細】

人民日報(1960.09.02):發揚邢燕子發憤圖強的革命精神

 

知青下鄉

當年知青專列的免費乘車証

知青為當地農民看病

知青為農村兒童講課

更多典型:

“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

龍梅,女,蒙古族,1952年生,中共黨員﹔玉榮,女,蒙古族,1955年生,中共黨員。1964年2月9日,11歲的龍梅和9歲的玉榮在零下40度的暴風雪中搏斗了一天一夜,以身體三度凍傷、失去雙腳為代價保住了集體羊群。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授予“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榮稱號。

 

七十──八十年代

 

他們都是普通人,在普通的崗位上經營著普通的生活。他們繼承了一代代中華兒女流傳下來的艱苦朴素與積極進取,在平凡的軌道中劃出了不一般的火花。

典型代表:“治沙英雄女民兵”潘生清

  潘生清,女,漢族,1963年生,中共黨員,曾任陝西省榆林市補浪河鄉治沙女民兵連連長兼團支部書記。1974年,女子治沙連在荒無人煙之地安營扎寨,為治理三十萬畝荒沙探索經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治沙奇跡。1979年,連隊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新長征突擊紅旗單位”。

  初進沙漠,沒住的,姑娘們用柳條和泥巴搭起地窩子,空間小的睡覺時隻能背挨背,脫衣脫鞋也得按次序﹔沒吃的,她們從家中帶些炒面,這種“沙伴飯” 吃久了,幾天都排不下大便﹔沙子吹進頭發梳不開,她們狠心剪掉心愛的長發,留起了小伙子頭,風趣地說:“頭發短了,可樹苗長了。”

  為防風沙的再次侵襲,她們從40公裡外的地方每人背回了70多公斤重的柳條,在苗圃四周扎起了一道籬笆牆。從此,浸透著姑娘們汗水的籬笆牆,成了小樹苗永久的“襁褓”。【詳細】

典型代表:“活著就要做個有用的人” 張海迪

  張海迪,女,漢族,1955年生,中共黨員,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斗爭,自強不息,奉獻社會。自學多門外語並積極從事文學創作,為群眾進行無償醫療治救達數萬人次。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 信念,始終如一為人民服務。1983年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她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詳細】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詳細】

典型代表:“英雄青年”潘星蘭

  潘星蘭,女,漢族,1970年生,中共黨員,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工會副主席、團委書記。1989年,神威湖北省枝江縣董市信用社桂花分社職工的兩個19歲的姑娘潘星蘭、楊大蘭,赤手空拳同遲到入社行搶的兩名犯罪分子進行搏斗。潘星蘭身負重傷,楊大蘭英勇獻身。團中央授予潘星蘭“英雄青年”光榮稱號,號召全國廣大青年向“兩蘭”學習。

  見招數使盡,歹徒殘忍地割掉了星蘭的左耳。星蘭被激怒了,心中想起父親的話,頓時有了無窮的勇氣,刻骨的仇恨在心頭涌起,一米五幾的她,猛地扑向了人高馬大的歹徒,決定誓死保護保險櫃裡的一萬多元錢。

  紅了眼的歹徒用刀在她身上亂捅一氣,見她不動了,兩名歹徒才跑回值班室,拿走了放在抽屜裡的1000多元現金和1000多元的有價証券,翻牆逃走。

  潘星蘭父親潘大富已年過八旬,他回憶說:“1990年9月,經過7次大手術、4次耳部整形手術的潘星蘭,從醫院出來后就返回了工作崗位。組織上安排她到襄樊讀了一個中專性質的學校。之后,她報考了中國農業銀行武漢管理干部學院。這個伢很要強,愛學習,這些年不容易。”

  那次成人高考,作為勞模,潘星蘭可以享受20分的加分優錄政策,但她拒絕了。【詳細】

那時頗為流行的大型敞篷車

那時賣涼粉就算個老板

計劃生育的海報

干活基本上都是按工分計算

更多典型:

“全國邊陲優秀兒女”許幸福

  男,漢族,1956年生,中共黨員,曾任廣西軍區正連級參謀,現任南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侖蒼中隊警長。在對敵斗爭中,貢獻突出,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多次被嘉獎。1985年被團中央授予“中國邊陲優秀兒女”金質獎章。

“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夏訓誠

  男,漢族,1934年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學術顧問。26次進出被成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地區進行科研考察,獲得了塔裡木沙漠公路建設、策勒流沙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公關成果。200年,榮獲“接觸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九十年代以來

中國像是一個飛速轉動的發動機,帶動所有的零件都活躍起來。貧窮與艱難似乎都已成為歷史,然而無私地回報社會成為這一代人新的標志。

典型代表:

張 錦 

  女,漢族,1980年生,共青團員,北京市朝陽醫院綜合科護士、團支部書記。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擊“非典”第一線,冒著隨時被感染的危險,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舍生忘死,是青年醫務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第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事后當別人不理解地問她為什麼這麼做時,她說:“保護病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生命,是醫務工作者的職責。如果有別的患者和家屬因我的疏忽而染病,那就是我的失職。”就在病人安全轉往地壇醫院后不久,她和其他幾名同志不幸相繼發病,感染上“非典”,由一名護理病人的醫務人員變成了一名病人,被送往地壇傳染病專科醫院隔離治療。

  在與疾病頑強斗爭近一個月后,她戰勝病魔痊愈出院。作為北京市衛生系統第一名痊愈出院的醫務工作者,為了鼓舞土氣,消除社會對“非典” 的過度恐慌心理,她不顧身體的虛弱和社會的偏見,又勇敢地站在電視鏡頭前向大家宣傳科學防護知識,並向到家中看望她的領導表示,說自己只是做了一個普通的醫務工作者所應做的義不容辭的事情,人們既然把我們譽為白衣戰士,我們就應該像戰士一樣勇敢無畏。自己身體有了抗體,再進入發熱病區肯定抵抗力要比別人強,希望早日回到自己熱愛的護理崗位上,回到戰友們中去。【詳細】

耿瑞先

  男,漢族,1969年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耿黃鄉耿庄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退伍反鄉后,毅然放棄自己紅紅火火的生意,擔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通過“強支部、謀發展、倡文明、保平安”,團結帶領全村百姓走出了被人稱為“耿庄模式”的發展致富之路。第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1995年4月17日,26歲的退伍兵耿瑞先當選耿庄村黨支部書記。隨后成立的支部班子中,8人有6人是復轉軍人。上任當日,他們重新穿上了綠軍裝,當眾宣誓:“不把耿庄帶上致富路,算我們白當了一回兵!”

  當時村裡的集體賬戶隻有670元可供開支,卻欠著銀行168萬元貸款,欠著村民28萬元建房押金。幾個集體企業“三天機器響,五天人歇氣”。村民的生活又是“坑窪泥濘路不平,破房高低不一般,夏漏日月冬漏雪,刮風下雨心難安。村中閨女往外嫁,庄裡光棍數不完”。【詳細】

李春燕

  女,苗族,1977年生,中共黨員,貴州省從江縣雍裡鄉大塘村博愛衛生站醫生。衛校畢業后選擇留在邊遠貧困的苗族村寨,成為一名鄉村醫生,把所有的愛都獻給了那裡的人們,被譽為“感動全中國的女村醫”。第17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

  嫁到了大塘村,丈夫家人在賣掉2頭耕牛籌得2000元資金后,為李春燕在家中開辦了大塘村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衛生室。從此,時年23歲的李春燕便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承擔起了全村2500多人的健康和生老病死。

  出身於醫學世家的李春燕向來對巫術深惡痛絕,她決定用實際行動來“搶佔”自己的“領地”,為了便於與村民溝通,不會講苗語的李春燕在家人的幫助下學會了苗語。於是,一場醫學與巫術的爭斗自李春燕創辦衛生室后悄然在大塘村展開。【詳細】

晨曦中的東方明珠

擺脫了貧窮與落后,中國面貌煥然一新

神六的升空凝聚著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

更多典型:

宋芳容

  女,土家族,1973年生,中共黨員,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希望小學校長。在高寒山區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教育工作19年,自助多名貧困學生,甘守清貧,無私奉獻,為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第7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夏訓誠

  男,漢族,1954年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學術顧問。26次進出被成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地區進行科研考察,獲得了塔裡木沙漠公路建設、策勒流沙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攻關成果。2002年,榮獲“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邰麗華

  女,漢族,1976年生,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舞蹈演員、藝術總監,中國特殊藝術協會副主席。兩歲時失聰,但身殘志堅,頑強拼搏,主演的《千手觀音》、《話別》、《雀之靈》等舞蹈節目,憑借精湛的藝術與自強不息的精神震撼觀眾、感動中國。第10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來源:人民網 (責編: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北大荒輝煌六十年
 相關新聞
· 北大荒出產了哪“三寶”? [2007-08-06 18:12:35.59241]
· 楊華:一生隻做兩件事 [2007-05-04 18:21:06.0]
· 各時代青年英模聚會 象征共和國不滅的青春記憶 [2007-05-04 17:36:04.0]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