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14:5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手机看新闻
描绘健康图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对国家而言,民众的健康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8月17日,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透过该份报告,一张2020年的中国健康图景徐徐展开。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的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
其中,10个具体目标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保障“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
研究报告同时指出,距离总目标的实现,当前仍面临7个方面的挑战。来自总体层面的挑战包括社会转型、地域差异以及疾病负担。此外,重大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成为两大直接威胁公民健康的挑战。卫生体制方面的挑战,则突出表现为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政策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较大差距。卫生资源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合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仍然较差。
而中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则是要从制度层面协调解决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
三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尤其是在基层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更加重要的是,通过三年来的改革实践,进一步深化医改的有利因素已逐渐累积。
首先,改革形势越来越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说,中国三年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就是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重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功能设置和运行机制较改革前发生了质的变化。很多改革的举措都聚焦在基层,形成了政策的叠加效应,其效果和能量正在逐步释放,效果越来越好,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了新的突破。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都对中国医改给予积极评价。
其次,改革共识越来越多。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主编代涛研究员告诉《了望》新闻周刊,经过前三年的改革探索,社会关注持续增强,令改革共识越来越多、改革方向日益清晰。“比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绝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治理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等都需要改革,这些基本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这就有利于改革走向深入。”
最后,改革措施越来越有力。从组织体系看,为推进改革,国务院成立了由20个部委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国的医改工作。各地也相应成立医改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这种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为全国医改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证。从经费保障看,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保医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从政策体系看,三年多来,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地方出台的文件更多,这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政策协调性不断增强、叠加效应不断显现,确保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医改着力做好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之时,其对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态度开放。于是,来自基层的改革创新比比皆是,如安徽省的“安徽模式”、陕西省的“神木模式”“子长模式”、江苏省的“镇江模式”、湖南省的“桑植模式”、“蓝山模式”等,均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在北京研究时觉得很复杂的问题,讨论不下去了,地方却已经在实践中找到了破解之路。正是基层的探索给高层改革开拓了思路。”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如是说。(记者 杨琳 张冉燃 屈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