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7日05: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完善服务:为外来务工者排忧解难,让他们工作更安心、生活更顺心
2009年,当安徽籍农民工刘世荣在杭州街头为举目无亲发愁时,面向外来务工者的“新市民之家”接待了他,不但为他提供了住所,还介绍他去社区进行免费计算机培训。很快,他顺利地找到了工作。
刘世荣幸运的背后,是日渐完善并覆盖城乡的“新浙江人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浙江把对新浙江人的服务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2011年,74.2%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外来务工者的参保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左右;截至2011年,全省共建居50人以上的企业内部住宿点15243个,50人以上的农民工公寓831个,入住流动人口达261万……
除了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浙江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宁波,五险合征的“社保套餐”实现了“可转移、可衔接”;湖州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已覆盖全市75%以上的非公企业;在绍兴店口镇,满足条件的新店口人可获12万元购房补助……
“劳资纠纷不用慌,娘舅把咱帮;大事小事咱不愁,娘舅伸援手;工资每月按时发,工人笑哈哈……”这是宁波工会举行的庆“五一”联欢晚会上,来自山东单县的农民工董浩亮即席创作的顺口溜。老董说的“娘舅”,指的是当地的工会组织。
职工维权,浙江扎扎实实走在了全国前面:全省已建成覆盖97%县(市、区)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外来务工人员随时可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薪酬问题,一直是影响和谐的重要因素,浙江首创“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工资协商模式,近850万名浙江职工和老板协商定工资。
“若不是职工维权帮扶中心鼎力相助,我的工伤赔偿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安吉县上墅乡田垓村农民刘坚说。2009年7月,刘坚在县城一家商场做空调维修工。一次室外作业时,他不慎从四楼坠落受伤。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花去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而后续康复治疗,仍需大笔费用……
如此巨额的治疗费用,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不堪重负。就在刘坚一筹莫展的时候,安吉县总工会职工维权帮扶中心伸出援手——为刘坚寻求法律援助,并向法院提交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函。最后,在法院和职工维权帮扶中心的调解下,历时一年多的维权案件终于有了结果:刘坚得到35万余元的补偿。
除了帮助外来农民工维权,浙江还把关怀和服务向更广阔的领域播撒。位于丽水市的制鞋企业意尔康集团,外来农民工数量占80%,他们最惦记的是留在老家的孩子。为了让农民工的孩子与父母团聚,每到暑假,意尔康集团便与当地幼儿园合作开办员工子女度假园,免费接3至10岁的儿童入园学习度假。度假园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量身订做了文化、图画、手工、舞蹈、游戏等课程,子女在身边快乐度暑假,农民工工作起来更安心了。
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企业以“强化职工生活后勤保障、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为载体,积极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农民工队伍。全省有近3万家企业改善了职工就餐条件,2万家企业改善了农民工居住和文体设施条件,近2万家企业建立了职工互助保障机制,2.5万家建立了企业工伤救援机制和职工体检制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