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活力提升“文化中國”--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文化創造活力

創造活力提升“文化中國”

人民網記者 張賀 孔祥武 申琳 袁泉

2012年11月13日05: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為民

文化也要“走轉改”

人民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隻有人民群眾與文化的接觸日益廣泛深刻,文化才能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改善民生,文化不可或缺。”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代表說,文化生活豐富是生活質量高的一個重要標志。山東現在的人均生產總值已經超過7000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達到33.2%和35.7%。“既要衣食充足、又要精神富有,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願望。”

目前,山東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年送戲下鄉1.3萬余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9萬余場。今年,全省集中力量辦好“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省級財政已投入2.3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資金14.6億元。

扎根現實、貼近生活使山東收獲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電視劇《闖關東》、《沂蒙》、《南下》、《知青》都是我們山東制作推出的。”這批風靡全國、取得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的佳作令孫守剛十分自豪。“老百姓還是愛看有生活氣息的、有深度的好作品。”孫守剛說,“這也說明,文藝創作必須堅持‘三貼近’,貼得越近,老百姓越喜歡。”

孫守剛說,“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必須讓人民群眾唱主角。”目前,活躍在山東基層的庄戶劇團達到5200多個。為了把握群眾文化需求,今年山東在全省廣泛開展了“三問於民”意見建議公開征集活動,共征集群眾建言獻策1.3萬余條。

江蘇蘇州市滑稽戲劇團名譽團長顧薌代表這些年每年都要帶團下基層演出300多場,“上到劇場,下到社區”,所到之處,群眾的熱烈反應令她深感“老百姓對文化的渴求非常強烈”。

她說:“我們到社區、到田間地頭演出的時候,經常是人山人海。有的人站在板凳上,有的人肩膀上扛著孩子,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大家都開懷大笑,這個時候,作為演員,我覺得既高興又憂慮。高興的是,我們給大家帶來了歡樂,憂慮的是,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還不太足。”

顧薌認為,蘇州張家港市公共文化服務網格化就是滿足這種需求的新思路新機制。目前,張家港已完成了895個網格的劃分,平均每個網格1000人左右,每個網格配備1名網格文化員。這種網格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的重心下移、服務下移、資源下移,提高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資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實現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


相關專題

分享到:
(責編:高巍、常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