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13:28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作為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報告中出現了一些“新提法”,“五位一體”便是其中之一。“五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建設,一起抓,並列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之中,“成為一體”。這一重要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號,將為中國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五位一體”是理論的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體現在各個方面建設上。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大以前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主要集中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到十七大的時候,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也就是加了一個社會建設,所以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從過去的三位一體變成了四位一體。這次十八大報告上又從四位一體拓展到了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提法是黨的理論體系的又一次重大創新。這五大建設是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總體布局,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內涵的深度挖掘,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化和發展,是指導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行動綱領。
“五位一體”是實踐的創新。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五位一體”總布局不是憑空的理論創造,而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首先提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兩個文明”建設,此后,中國共產黨在此基礎上,提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在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理念提出后,中國共產黨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國共產黨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寫入黨的章程。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生態建設越來越被引起高度重視。胡錦濤於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首次完整闡述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五位一體”的新布局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產生的,更加強調均衡、可持續和以人為本的發展,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闊步前進。
“五位一體”是民意的期盼。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握時代發展要求,順應人民共同願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永葆黨的生機活力,永葆國家發展動力,是黨和政府的神聖職責。在中國發展歷程中,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期盼不斷變化,為我黨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由於一些地方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已經讓老百姓不堪重負。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已經成了老百姓的迫切期盼。事實上,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迫在眉睫的挑戰。今年7月以來,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鎮海陸續發生民眾因擔心環境被破壞而反對工業項目上馬的群體事件。環保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年均增速約30%。十八大報告中表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把生態文明的這種觀念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始終,體現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裡面。我們要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要“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這是得民心順民意的科學判斷和決策。
當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這五大建設既然是“五位一體”,就必須要協調推進,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單兵突進”。比如,要從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角度來看待中國發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問題,以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從而為發展方式的轉變奠定基礎。另外,要“五位一體”地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需要第六大建設——黨的建設,這是關鍵。執政黨要首先把自身建設好,不斷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領導干部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否則,“五位一體”就有可能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