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路上

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楊立新

2018年06月01日08: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名句,無論是談論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事訪問中闡述中國對重大國際問題的觀點立場,習近平都善於從諸子百家和歷代文人、政治家的經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彰顯了大國領導人執古御今、持經達變的大視野、大氣魄、大胸懷,也折射出習近平對於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韜略。其中,有一些典故還在不同場合被多次引用,說明這些典故有著深厚內涵的理念表達和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為此,本人特選取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典故10則,分為天下、信念、為政、篤行、任賢、敬民、勸學、辯証、創新、立德十個方面,以期對習近平用典有一個較為宏觀全面的呈現。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春秋至秦漢)《禮記·禮運》

——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

——2017年10月18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2016年11月21日《在秘魯國會的演講》

——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1日《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7月14日《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

——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解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進行的答問。“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天下”,特指天子統轄的區域﹔“公”,按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共”的意思。其意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也就是說不把國家當做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在這個理想社會裡,“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是所謂的“大同世界”,它反映了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學派的政治理想和對未來社會的憧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一則典故,多用於中國外交政策的闡述,旨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所講的“天下”與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張是“天下一家,中國居中”。而習近平所講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大道”則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正如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其蘊含的內容更深邃、更寬廣,體現了廣闊的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

“天下為公”(孫中山題)

【信念】國雖大,好戰必亡。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

——2015年9月22日《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

——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

——2014年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2014年9月18日《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2014年7月4日《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

——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

——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解讀:

《司馬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相傳為春秋末期齊國人司馬穰(ráng)苴(jū)所著。《仁本》是《司馬法》的首篇。司馬穰苴倡導以仁愛為本的義戰主張,提出“以戰止戰”的安邦大略,既反對輕戰,又反對忘戰。他指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辯証分析了慎戰與備戰的關系。“國雖大,好戰必亡”,戰爭不能無限制地進行,必須持謹慎態度﹔“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對於戰爭也不可麻痺大意,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警惕戰爭危險。

“國雖大,好戰必亡”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習近平在對外演講中多次論及這一富有東方智慧的觀點。習近平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任何動蕩和戰爭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縱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司馬法》書影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