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謝磊
精准扶貧:
確保所有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扶貧開發貴在精准,重在精准,成敗之舉在於精准。”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多次就扶貧脫貧問題作出重要論述。他在11月27日至28日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 “關鍵是要找准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進上下實功、在精准落地上見實效”,“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指出,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中共十八大根據中國經濟社會實際做出的重大決策,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如果說“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凝聚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那麼,扶貧、脫貧則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裡”。不少學者分析指出,當前中國扶貧脫貧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不能再繼續“灌水式”“輸血式”的傳統扶貧模式,必須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因此需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促使貧困地區整體脫貧、全面脫貧。有媒體分析認為,習近平的精准扶貧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今后一個時期對於貧困治理工作的指導性思想,將對中國扶貧成敗起到決定性作用。
社會保障:
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安全閥”
作為落實共享發展的重要方面,“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被列入“十三五”規劃建議當中。規劃建議強調,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在7月2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要加強民生保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撰文認為,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現代工業化社會化解各種社會風險的重要制度手段,對外支撐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對內是社會穩定器和安全網,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復旦大學教授竺乾威認為,進入新常態,政府必須花大力氣去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同時,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這些保障體系是防范風險和危機的安全閥,是社會即便在發生風險和危機的情況下仍然得以平穩運行的保証。
城鄉一體化:
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今年4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認為,當前,應當把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工市民化連為一體來推動,核心在於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改革,通過土地抵押、擔保、轉讓,促進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撰文指出,政府推動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等化,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為青少年受教育創造有利條件,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口和關鍵之舉。
在12月9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明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各項改革任務、制度建設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聚焦、向構建發展新體制聚焦”。可以預見,有這樣的目標定位,2016年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扎實的邁進一大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