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2位:領導干部應鼓勵講真話 為人謙虛 銳意進取
初唐名臣裴矩
——領導干部要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歡迎和鼓勵別人講真話
《古文輯要》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時,曾經阿諛逢迎,溜須拍馬,想方設法滿足隋煬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卻一反故態,敢於當面跟唐太宗爭論,成了忠直敢諫的諍臣。司馬光就此評論說:“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隻有在那些願意聽真話、能夠聽真話的人面前,才敢於講真話,願意講真話,樂於講真話。我們的領導干部一定要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歡迎和鼓勵別人講真話。【詳細】
——2012年5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人物介紹:初唐名臣裴矩以敢於直諫而為人稱道。唐太宗稱帝后,憎惡官吏貪污受賄,於是就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賄,測試這些官員是否廉潔。有一個刑部司門令史接受了一匹絹的賄賂,唐太宗下令將其處死。對此,民部尚書裴矩進諫道:“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以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唐太宗聽了不僅沒有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反而高興地對諸大臣們說:“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由此,人皆稱裴矩為諍臣。
然而,裴矩在隋朝做丞相時,卻被人們視為佞臣。裴矩以對西域外交上的成功而深得隋煬帝寵信,隋煬帝高興的時候,“每日引矩至御坐”。隋煬帝專橫跋扈,荒淫無度,裴矩不僅不進諫,而且在煬帝到達東都時,“征四方奇技異藝,陳於端門街,衣錦綺、珥金翠者以十數萬。又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閣而縱觀焉。皆被服鮮麗,終月乃罷。”對此,煬帝十分歡欣,對身邊人說:“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不僅如此,裴矩還迎合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心理,冒著巨大風險討伐高麗,結果大敗。【詳細】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
——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是幾朝元老,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他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說,每逢有任命提拔時都越來越謹慎,一次提拔要低著頭,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彎腰,連走路都靠牆走。生活中隻要有這隻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這個故事之后,很有感觸。我們的干部都是黨的干部,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更應該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詳細】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
人物介紹:正考父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上卿。史書記載正考父恭儉從政的故事。正考父貴為帝室之冑,且博學多才,文武兼備,德高望重,深受宋國幾代國君倚重,官拜上卿,卻是個謙謙君子,為人處世甚是恭謹低調,平和有加,儉朴至極。正考父的美名和故事,《史記·孔子世家》《左傳》等典籍均有記載。《孔子世家》載:“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其恭儉也如此。”【詳細】
![]() |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