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营
让领导干部“能下”“真下”,并不是为了惩戒处分、打击排斥哪位干部,而是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新机制,激发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自去年7月中央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来,全国多地均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实施意见。“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改革,即将进入全面铺开、系统实施阶段。
建立真正有效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谁说了算的问题。以前,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领导决定论”,一些干部的升迁与否,主要是看上级领导的意见。这样的现实,滋生了一批“只唯上不唯实,只唯官不唯民”的领导干部。显然,这样的领导干部,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那干部的“上”与“下”,到底该谁说了算呢?“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就是说,领导干部的“上”与“下”,人民群众应有一定的话语权。一则,不管干部是“上”还是“下”,都要将调整的缘由进行公示,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公示栏等,确保群众的知情权;二则,要开设热线电话、意见箱等信息渠道接受群众的来电、来信,还要不定期、不打招呼地进行“暗访”“私访”,认真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并将其作为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群众的监督权;三则,要拓宽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的人员范围,增加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在民主推荐以及民主测评中的比重,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领导干部的推荐和测评中来。
干部好不好,老百姓往往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那干部的“上”与“下”,也应该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如此才能让那些混日子、尸位素餐者挪开位子,让更多有真才实绩、群众满意的好领导好干部顶上来,使他们拥有干事创业的好环境、好平台,最终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网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