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官员要尽快进入“没公车”角色

郑端端

2016年04月05日13: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月31日,浙江省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107家省级涉改单位共取消公务用车1528辆,一般公务用车取消比例达76.3%,所有取消的公务用车封存停驶。昨天,有官员早高峰挤不上公交又打不到车步行80分钟去上班。(4月3日 钱江晚报)

公车改革早已拉开大幕,也一直备受关注,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出台算起,我国公车改革“摸石头过河”已走过了20年。新一轮公车改革能否触动奶酪改到位,从大的方面来说,考验着改革者攻坚克难的决心,影响着公众对改革进程的认知;从小处来说,也给曾经悠闲坐享“公车上班”的官员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公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官员上下班自己开车、挤公交、打车将成为新常态。从报道得知,正厅级官员吴鸿上班花一个小时,甚至因为没有座位,还无奈地站了一路,各种滋味恐怕“冷暖自知”;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自己开车上班要提前半个小时,甚至比平时“公车接送”还早到单位;有些厅级领导在没有挤上公交又没打到车的情况下,也得硬着头皮走了80分钟。诸如种种,官员“上班”花絮成为了大众关心的话题,有人拍手叫好、点赞,有人则嗤之以鼻,当然,更多的人是对“三公”改革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期许。

不得不说,公车改革让城市进入私车时代,更多人选择了低碳绿色的上班方式,从节约环保的角度来讲,“挤公交”无疑成为最佳的选择。官员也是人,公车没了,上班还得继续。官员是“上班族”,更是“人民公仆”,跟普通市民一样坐公交上班原本就天经地义。其实,网友也无需对官员“挤公交”过于苛责,官员从“官轿”里走出,无所适从,一时有不适感都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公众要给予“不适应”的缓冲期。一时的不适应终将过去,我们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改革的动力。官员上班“难”是一个“问题试纸”,一方面反映了官员作风不扎实,平时很少挤公交,很少体验基层大众的“双城生活”,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挤不上”说明不会挤、没挤过、挤得少。这也让人联想到,之前每逢有“市长坐地铁”“领导逛公园”“公安局长巡逻”,等等,新闻媒体就会大肆宣传,报道铺天盖地,一些“沽名钓誉”的形式主义也让民心渐行渐远。

另一方面,“官员都挤不上公交”这样的尴尬如果“一笑而过”,不反思、不整改,更让无数天天挤公交,月月挤公交的“上班族”寒心流泪,这是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短板”的投名状和无声呐喊。官员一次偶然“挤不上”公交,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会遇到多少次这样“惨痛”经历。对于普通人来说,“挤不上”公交,去打车,还会耽搁时间和浪费金钱,这都还是其次,如果上班“高峰期”,估计连车都成“香饽饽”难找、难乘,一不小心上班迟到,说不准还会有多少谩骂和斥责。因此,官员上班挤公交要回归常态,更需用平常心看待。

《格言联璧》中说:“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官员“挤公交”感同身受,进入“没有公车”的日子,这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不仅能让群众心里感受到温暖,而且更能展现领导的亲和力,也远比领导坐在办公室看看卷宗、翻翻档案、听听汇报、批批文件要深刻得多。换个角度,官员“挤公交”还能听到群众的真话实话,体验群众疾苦,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改善民生,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大有裨益。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公车将一去不复返,领导干部要及时调整思维习惯,未雨绸缪,积极适应没有公车的工作和生活,完成“没公车”的华丽转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公车改革后,以前很多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东西将不再有,不改变、不更新、不换思路,沉迷于老办法、老套路将“寸步难行”。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不能以公车改革为借口耽误工作,更不能将这一问题归结于改革过程中的“阵痛”,而是要转变思维方式,以新的思维方式去谋划工作的开展。

行动是最雄辩的证明,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车道上,挂空挡肯定行不通。要做好公车改革这篇大文章,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抓准着力点,把准方向盘,踩好落实的油门,进入没有公车的新常态、新角色。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要一步一步推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网评精粹:


以精准化的机制破解干部“下”的难题

不能将“请把第1次回复读3遍”当笑谈

以权力“瘦身”奏响简政放权最强音

别让“办案经费”节外生“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