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南航患病乘客遭推诿”的“急救门”事件发酵整整一周,29日,国家有关部门才终于出面表态。
表态内容主要有两点,但听来都让人感到有些费解。第一点很原则:“要通过此事进一步检查急救工作薄弱环节,切实加强管理、提高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同时加强与航空等有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组织做好急救环节的衔接和演练”。那没“加强管理”、未“沟通协调”“衔接演练”的原因与责任,是否就不需要厘清、追究?
第二点更奇怪。当事人曾举报999急救车欺骗患者,以朝阳医院、协和医院挂不上号为名,强行将病人送往999急救中心,涉嫌利益诉送。该部门对此则表示:“一直要求医疗机构在急诊、急救的过程中不可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患者,而北京市医疗机构一直在严格执行国家的这项规定。”要知道,事件中所谓“遭推诿”,一直说的是在该由谁送患病乘客下机一事上,航空公司与急救中心相互推诿。在强行把病人送到自家医院过程中,999急救中心是“强拉”。难道管医疗卫生的人压根没注意这一涉及医疗卫生事项的社会热点?
或许是国家有关部门职责宏观,不管具体问题。但据媒体报道,此前当事人就999的问题向北京市卫计委投诉,得到的回答也很奇特。回复主要也是两点:一是说卫计委“已经开展调查”,但表示急救转诊原则目前没有量化和硬性标准,难以判断某一行为是否符合要求。二是关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999)的“内部管理问题”,建议同它的上级管理机关市红十字会联系。难道事关患者生死的医疗卫生事件,居然是医院“内部管理问题”?而承担全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的市卫计委,竟不管属于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的“999”医疗服务问题?既然如此,那又怎样“开展调查”?
从上述表态和回复中,不难感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人命关天的院前急救事项上,表现出的“推诿”态度。也是从这些表态和回复中,人们才惊讶地得知:在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前来救命的急救车,还存在这么多“薄弱环节”,转诊也没有量化和硬性标准,只能听天由命。即使出现不顾病人安危,强行将其拉到与急救人员有关医院的行为,也只能算是“内部管理问题”,投诉无门。
医疗卫生工作的确有较强专业性,但也不是神秘到无法量化和制定相对硬性标准的地步。比如对院前急救,世界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现场简单医疗处置后马上向医院转运,认为医院才是最好的救治场所,所以急救中心主要是调度、运送;一种认为时间是疗效的重要因素,所以急救中心会呼叫医务人员,然而也仅限于现场救治。但在我国,还有一种“特色”模式,就是有的急救中心自己还有医院,即所谓“院内治疗”。不难推断,如果急救中心只管现场救治及转运,当然会体现“就近、就急、就专业”原则,不会有意向哪家医院“抢病人”。然而一旦急救中心后方还有自设医院,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只能是“你懂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急救中心在指挥调度、院前救治以外,还会有个院内医疗即自设医院的体制呢?据行内人士介绍,主要是在我国医生都属单位人、流动性差的情况下,为一些年老体衰的急救人员“退岗”后设置院内岗位,并有条件参与疾病的全程救治,有利于评定职称等等。说到底,就是“医生本位”,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北京120以前也属这种体制,2005年才予以取消,但999急救中心则保持了这一“特色”。
既然有这种特殊国情,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就应预估到这一体制可能产生的弊端,及时出台相应管理制度与具体措施,认真加以防范,或从体制上予以彻底改革。然而从有关部门的回应与表态上,我们没有看到针对这一症结进行反思和改进的意愿。不知是颟顸不知真情,还是故意推诿。无论如何,都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认真调查处理,并以这一事件为契机,至少能做到国家有关部门表态中所说,认认真真检查医疗环节,切切实实提高管理水平,不要让危及患者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的“急救门”重演。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相关专题 |
· 作者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