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如何让“点名曝光”的力度再大些

士心

2015年10月21日08: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秋国庆节点的“每周通报”结束。据10月20日媒体报道,这次通报连续4周,共通报49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点名道姓地通报曝光了686人,其中不少人受到追责、免职撤职及开除党籍处理。

追责、处理,让人解气,但“点名曝光”才是最大亮点。以往,除了重大贪腐案件主角,不可避免要被点名曝光,而类似于公款吃喝、楼堂馆所违规等“四风”问题,因不属于重大案件,通报时当事人姓名多被隐去,而以“某某某”代替。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纪委推出的一大反腐举措,就是对贪腐及“四风”问题等,一律点名道姓、公开曝光。

许多官员最怕点名曝光这一招。曾有媒体报道,有的省长、书记表示,纪委怎么处理都行,就是别给曝光。但中央纪委领导的态度很鲜明:“就是不处理也得曝你的光”。

为什么有些干部最怕点名曝光?有人说,“人有脸、树有皮”,违规违纪的干部怕丢人。省长、书记则担心“家丑外扬”,辖区官员违规了,自己脸上也挂不住。实际上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许多违规违纪干部怕的不是丢人,而是惧怕监督。只要不点名曝光,就有了“内部消化”的可能,有了“黑箱操作”的空间。有的虽然当时为避风头,名义上严肃查处,但只要通报时不点名道姓,事过境迁当事人就能很快悄然复出或照提拔不误。有的甚至只印出一份处理结果应付上级或蒙骗群众,既不存档也不通报,对当事人毫无影响,党纪政纪处理连“雨过地皮湿”都谈不上。

因此,点名道姓,公开曝光,让人们看到了严肃党纪和党风好转的新希望。点名曝光的好处,一是传递了中央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坚定决心。不但大的贪污腐败案件要点名曝光,只要触及“党纪红线”、有“四风”问题,也毫无客气地点名道姓,不藏着掖着。二是击中了违纪干部的“软肋”。只要有违纪问题被查出,马上点名曝光受社会监督,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几乎不可能,必须付出相应代价。三是增强了公众的反腐信心和监督热情。以往官员违纪违规被处理,当事人姓名甚至所在部门、单位多以“某某”代替,实际上是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不尊重,让人难免产生猜疑,有损人们对党反腐败的信任程度与参与监督的热情。点名曝光则让公众体会到党严肃执纪的行动与诚意,同时进一步激发出监督热情,形成良性互动。四是事实上保护了干部。不点名曝光,给违纪者留了面子,给腐败留了口子,不但使人们对党纪党法失去敬畏之心,也助长了少数干部的侥幸心理。个别人有可能从不注意小节的作风问题,慢慢滑向贪腐的深渊。点名曝光,对当事人是一个警醒,也让更多干部对比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违纪违规界限,避免误入歧途,踏入“雷区”。

点名曝光的好处显而易见,新一届中央纪委推动这一举措的力度空前。但是勿庸讳言,许多地方或部门、单位并没有闻风而动,落实借鉴。不少人仍习惯于出了问题就捂着盖着。正如上文所述,甚至一些省长、书记都会请求纪委免于曝光。即使被迫公布,也往往能简则简,避重就轻,对违纪事由一笔带过,对违纪人员尽量避免点名道姓,甚至把许多案件“打包通报”,只算总体数字,不提典型案例。

对此,除了对新一届中央纪委点名曝光的举措点赞叫好,也应呼吁建立相应制度和规定,推动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勇于和善于用点名曝光的利器,深化反“四风”与反腐败工作。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各地、各部门和单位的党委、纪委,都应设立自己的“曝光台”,通过网站等各类媒体建立便于公众知情与监督的渠道,对已经查处的本地、本部门和单位的违纪违规行为,点名道姓地通报。通报的内容也应予以规范,比如须包括违纪人姓名、单位、职务职级、主要违纪事实和处理结果等,有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让点名曝光成为常态。一次次点名曝光,就是一次次警钟长鸣,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戒慎戒惧、防微杜渐,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升级版”干部培训条例补齐“三块短板”

把握“四种形态”须先理顺“四种关系”

四个“凸显”让干部教育培训更完善

“严实”相济培育新时期好干部

古村开发也须有正确的政绩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