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观光床”何以安放群众的期盼

商骅池

2015年10月21日10: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某地为落实扶贫任务,要求机关干部不仅要驻村而且要“住”村。群众于是腾屋搭床,却迟迟不见干部人影。驻村扶贫成了走形式,当地人戏称这些床是“观光床”。(据10月20日人民日报)

要求干部住村的初衷是,通过和群众“零距离”接触,拉近干部群众间的距离,加深干部对基层的感情,进而为精准扶贫获取最翔实的资料。为了迎接干部的到来,给干部提供舒适的环境,群众们也是紧锣密鼓地“腾屋搭床”,可谓热情满溢。而“观光床”的出现无疑给群众的期盼浇了一盆冷水。

除了“观光床”,“慰问秀”和“烂尾田”在近年也是屡见不鲜。拎着米和油,踏进小草屋,握着群众手,抓拍几张图,放下东西不停留,如是“匆忙慰问”,让接地气访民生的好机会成为了领导“走秀”。再者,有的地方搞扶贫项目,动员群众进行了前期的投资建设,而后期的政府补贴却没了踪影,技术服务也不曾跟上,让群众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挺好的扶贫工程活活变成了“烂尾田”。

如是种种,一次次将群众对脱贫的期望打成了泡影。我国现有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7000多万人,必须杜绝此类形式主义,切实将干部作为和群众期盼拉回一条线,才能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

建立一套制度。建立扶贫巡查制度,成立专门工作组定期到贫困村巡视,看干部的扶贫作为,通过纵向对比看进度,横向对照看成效,以此作为干部考核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扶贫干部还应签订责任状,列明脱贫时限,对不作为、进度缓慢,以及乱作为、折腾群众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警告、降级、免职等处理。

用好两个法宝。一个是,聘请相关专家到村任“脱贫指导员”,对村内的产业特点、地理环境、劳动力构成等,进行深入调研,探究制约贫困村发展的问题根源,提出化解困境的意见。一个是,派出学习小组,到先进地区观摩取经,查找与自身实际的相似点,确定脱贫对标对象,借鉴发展经验,找准工作突破点。

打造一批典型。一方面,针对扶贫项目,首先进行小范围试点,致力于打造成功案例,进而逐步实现让先进带后进的自我扶贫,弥补财政投入乏力、技术人员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选树一批扶贫业绩突出的干部典型,通过表彰会、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推广,用模范的力量带动大家投身到扶贫工作中。

网评精粹:


“升级版”干部培训条例补齐“三块短板”

把握“四种形态”须先理顺“四种关系”

四个“凸显”让干部教育培训更完善

“严实”相济培育新时期好干部

古村开发也须有正确的政绩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