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4个月不见一篇批评报道 纪委书记求批评谁应反思

士心

2015年09月17日09: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到四川4个月了,感觉媒体还不够开放,因为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 9月16日媒体报道了一件新鲜事:新任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在入川4个月后,主动提出与媒体见面恳谈。会上,他希望媒体真正树立起一个理念:“坐南朝北,站在政府立场考察民意;坐北朝南,站在百姓立场监督政府”,并表示,“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媒体”“欢迎媒体加强舆论监督”。

据说这是省纪委第一次开这种会,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从中央到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下决心加大反腐力度、想方设法力促党风政风根本好转的崭新风貌与胸怀。而这位省纪委主要领导开诚布公“求批评”的态度,更是比较罕见。不知受邀的4家中央驻川媒体、6家省级媒体,还有两家新媒体的参会人员,当时心中是怎样的想法和感受,是否会深深自省和反思。当然,面对“纪委书记主动求批评”,需要反思的肯定不只是媒体。

正如这位纪委书记所说,“主旋律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同样是改进工作所必需。而“舆论监督”早已写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什么需要批评报道与舆论监督?一方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党和政府在执政行政过程中,不可能没有不足与瑕疵,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利益诉求多元、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日益繁重情况下,有时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与矛盾。这些不足与问题,执政行政者本身未必能完全意识到,需要得到真实及时的信息反馈,有时甚至需要以比较尖锐的批评方式。舆论监督就是一个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舆论监督是一切腐败的克星。许多腐败现象之所以肆无忌惮滋生蔓延,与缺乏有效舆论监督有很大关系,所以新闻媒体本身就肩负着“监督政府”“监督权力”的重任。

但为什么会出现纪委书记所说长达4个月“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的怪象呢?原因应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一些人对舆论监督的作用有误解,认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是只搞所谓正面报道,批评报道就是“负面”。第二是有些领导、包括个别地方或部门的主要领导,爱听表扬与赞歌,只希望媒体为其树碑立传,不愿正视不足和问题,不喜欢、不习惯舆论监督,认为是给自己所在地方或部门抹黑,影响政绩。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不论是哪一级媒体,尤其是属地媒体,都不可能对领导者的意愿漠然置之,必然投其所好,只能“大唱赞歌”。第三是搞舆论监督费时费力又有风险,一不小心会惹上官司,甚至有可能受到权力打压,怕伤害媒体自身利益,所以宁愿描花而不挑刺。

批评报道销声,舆论监督匿迹,最终损害的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俗话说得好:“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如果媒体只唱赞歌、不说问题,执政者飘飘然不了解真实情况,听不到百姓疾苦,看不到腐败现象;群众有困难得不到帮助,有问题无人来解决,矛盾会越积越深,结果就是媒体公信力下降,社会凝聚力弱化,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纪委书记求批评”是一个及时的提醒,“4个月不见批评报道”更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不论是权力机关还是新闻媒体,都应对此进行反思。首先是全面、客观地认识舆论监督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预防和遏制腐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媒体多做正面报道是必需的,有利于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也与我们国家发展的良好势头相符,还能推广经验、促进发展。但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不足,同样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正如这位纪委书记所说,“批评报道有利于我们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其次是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学会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媒体有了批评报道,并不意味着那里的工作就漆黑一片,甚至把有无批评报道当作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杠杆,一票否决,重点是要看能否及时纠正、认真加以改进,让更多领导干部善于和乐于借力于舆论监督改进工作、预防腐败。最后是新闻媒体要承担起舆论监督重任,不能只报喜不报忧。特别是面对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要意识到在舆论监督上失职,有可能慢慢丧失主流媒体话语权,地位下降,阵地萎缩,最终被边缘化。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贪官“闪落”并非都是组织部门的错

政治局会议“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咋落实?

在改革中筑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拦河坝”

别让“一案双查”的锤子砸向“棉花堆”

莫让“我不懂”阻碍了年轻干部成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