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飞 画
背景
自北漂小伙6次返乡办证难的报道发出之后,各地各级机关不断进行自身服务职能转变,提升办事效率。重庆两江新区通过职能整合、流程再造,提高了审批效率;昆明市五华区工商局尝试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搭建远程开展消费维权的工作平台;新疆探索社区蔬菜直销点“微服务”,以信息互动便利群众……
话题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做什么?服务型机关又需要进行怎样的转变?在改革创新的大命题下,服务群众这道课题,需要好好理理思路,认认真真加以破解。
期待创新与坚持
刘薇薇
近日,昆明市五华区工商局通过公共微信账号“kmwh12315”,搭建了远程开展消费维权的工作平台。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将其加入关注,之后便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向工商部门进行消费申诉或投诉。
通过微信来调解消费纠纷,听来真是新鲜。然而,若论以新兴信息技术为载体来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实践,那这样的“创新”就不鲜见了。我们可以从遍布全省的“政务信息平台”——信息岛上查询机关办事的环节流程,可以在手机上订阅相关部门定期发布的公共政策,可以通过远程“挂号”预约门诊看病,甚至还可以通过社区开通的QQ群、客户端,来了解每日菜价,掌握生活服务信息……的确,资讯社会的到来,让世界变得更加扁平,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
当然,资讯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中,最可喜的当然是看到机关单位也能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变化。政务信息若是能够通过自身的积极转型,将渠道构建、信息公开、资讯供给、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用在顺应老百姓的资讯需求和意见表达上,相信这样的理念转变,不止能够顺应百姓的内心渴盼,更是信息化社会的内在要求。
理念和技术的转变和创新,的确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但在笔者看来,多么有效的意见载体,多么新奇的创新技术,或许都不如一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着想的细心劲儿来的可贵。很多时候,我们固然期待创新,也需要创新,但更需要的,还是对这类创新成果的坚持、坚守。我们看到“市长接待日”、“局长接待日”、“××接待日”,曾经也风风光光,但是,现在还在坚持做并继续产生效果的,还有多少?我们也看到那些官微、官博,在信息沟通、答疑解惑方面付出了努力,然而,这些“创新”背后都需要大量人力和技术成本的维持,不让它们沦为顶着空帽子的好听名声,仍然需要时间和口碑的检验。
推进服务型机关、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我们不缺新奇的点子,也不缺创意的做法,但我们缺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缺的是查缺补漏的意识,缺的是经年累月的坚守,缺的是脚踏实地的执行……这些都不是“短板”,但却是有效转变行政效能,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亟待磨正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