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时评:清风当伴中秋“洁”

张铁

2013年09月17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清风竞逐,是改作风成果的显现,也是对传统的尊重与回归,彰显中秋佳节之“佳”

中秋将至,北京“最堵九月”开始发威。但据市民反映,无论是拥堵时长还是拥堵程度,今年都较往年有所下降。在中央关于风清气正过“两节”的号召下,不仅那些以请客送礼为主的外地进京车辆大为减少,天价月饼、豪华节礼等也已大失风头、少了市场。

说到中秋,月饼可谓象征符号。然而,这远非其全部的文化内涵。中秋为佳节,更在一个“清”字。“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正是因为风清可醒脑、月明可鉴心。中秋赏月,赏其清明、清爽、清丽,不仅是对天伦之乐的向往、对时序更替的感喟,更有一份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才是中秋深层次文化意义所在。

然而,这些年来,一些人却将中秋这个清朗的节日,看作趁机送人情、拉关系的“良辰吉日”。于是,公款请客送礼者找到了借口,私下利益授受者寻得了契机。借着中秋名头“放松放松”,变相吃喝玩乐;打着节日旗号“意思意思”,模糊贿赂界限;利用节日大操大办,各种庆典、晚会铺张奢华;趁着节日滥发福利,以让纪检监察部门雾里看花……中秋之清,淹没在觥筹交错中,迷失在迎来送往里。流风所及,反而让天上的明月,显得格外空寂落寞。正如冯骥才所感叹: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

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怎能任由“四风”蔓延?今年中秋,八项规定执行力度不减,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无论是央视中秋晚会改在体育场进行,还是五仁月饼讨论热度超过天价月饼,都让人感到“清”字的回归。清风竞逐,不仅是改作风成果的具体显现,也是对传统的尊重与回归,更能彰显中秋佳节之“佳”。

我们往往以过节之“节”,比兴廉洁之“洁”。中秋节,更当变成“中秋洁”。中央纪委日前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剑指两节期间的不端之行;各地各部门也多有举措,坚决刹住公款送礼、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越是节日临近,改作风越是不能松了劲、散了神,牢牢把紧四时八节这道关口,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社会风气定能有一个大的改观。

有民俗学家认为,节日是对日常生活的抽象。一个节日,代表的是一段浓缩的时间。比如,因苦于行旅而无法随侍亲侧,所以我们用中秋来补偿一季乃至一年的歉疚。也正因此,节日更可成为亲情发育、风气培育的一个支点。中秋将临,国庆接踵而至。扬清抑浊治“四风”,以党风政风之进展,推动民风之清、世风之清,正是最好契机。

中秋意蕴在于“清”,中秋之外,更该让“清”成为一种文化。有人说,如今,很多节日都该改成同一个名字——送礼节。要防止端午的粽子“异化”、中秋的月饼“变味”,或许都该存一份清气、多一份清雅。而要改进作风、清新政风,更需让权力如“冰壶浮世界”,清清朗朗、清清白白。当崇清成为一种政治风骨、社会风尚,中秋的文化意义才可谓得到真正的传扬。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清风明月虽不用一钱买,却更是无价之珍。中秋佳节取一“清”字,清风明月相伴,定是和美之期。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17日 05 版)

相关评论:

防范“节日腐败”重在“治病于未发之前”

湖南日报:花坛瘦身,无碍节日精彩

新京报:送礼若非“刚需”,还会有“最堵周”吗?

陕西日报:过节了,别让公款送节礼坏了党风

看周总理如何对待节日“送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