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要“洗洗澡”,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清除“政治微生物”,洗涤思想,净化心灵。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是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同时,承担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任,直接面对基层干部群众,更要勤于“洗澡”,除去 “三气”。
除去“神气”,融入基层。作为党委选人用人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都会“高看一眼”,这让一些组工干部有些“飘飘然”,自我膨胀,妄自尊大。不屑与群众为伍,对群众态度冷漠,神气十足,群众时有“干部不大、架子挺大”的抱怨。这是群众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让组工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要坚决纠正这种不良作风,少一些“神气”,多一些和气。要怀着对基层百姓深厚的感情,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的意见当“家训”,主动走近基层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基层建立联系点,与困难群众结对子,跟弱势农民攀穷亲,不断增进与基层干部的感情。要乐于与基层干部打交道,交朋友,善于了解基层干部的心声,敢于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干部撑腰打气,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认真听取他们意见建议,接受他们监督,欢迎群众揭短、客观公正析短,从批评中修正自己的错误,从意见中拓宽自己的思路,用心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兵。
除去“娇气”,扎根基层。组织工作多注重高度的理论要求、纷繁的报告材料、逐级的程序研究,务虚多,任务重,鲜有下基层的机会,对基层的事情了解不多。不免有人说:“组工干部只握得了“笔杆子”,做不了实事,好比不经风雨的“温室花朵”, 这是对组工干部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挨不得批的中肯批评,这股“娇气”与组工干部担负的重任极不相符,应当摒弃。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组工干部应当主动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只有把这株“玻璃房里的花朵”种在基层广袤的原野上,汲取群众实践创造的智慧养分,才能茁壮成长,绽放美丽。同时,要主动请缨,到最艰苦、最复杂的基层环境中去工作,在重点项目、难点工作、关键问题上勇挑重担,让自己的意志得到锤炼,能力得到提升,应当坚持学用结合,用学习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学习,使自己成为不但用得了“笔头”,还能扛得起“锄头”的“全能型”组工干部。
除去“躁气”,奉献基层。“进了组织部,年年有进步”,有人这样形容组工干部。少数组工干部把进组织部工作作为“镀金”的平台,升迁的“跳板”,工作上急于出成绩,仕途上急于求进步,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开展工作满足“一般化”“简单化”,只求“差不多”“过得去”就行,长此以往,这种不实作风会阻碍组工干部健康成长,也会成为组工干部联系群众的“绊脚石”。赵乐际部长要求组工干部要“安下心来、专注起来,对工作要迷恋至深。”这既是对组工干部改进作风的真心劝诫,也是对组工干部联系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少一些“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很少”的埋怨,多一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尤其在服务基层和群众工作中,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到群众最困难、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千方百计解决发展理念、结构调整、致富产业、增收项目、和谐稳定等关系长远的一些问题,实打实地与基层和群众一道推动农村发展、群众增收致富,一道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和谐家园。要树立“群众工作无小事”的观念,从群众当前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帮老百姓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以务实的作风和骄人的成绩,赢得基层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