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是我国重大考试月,随着高考、中考的落幕,加之入学率的提高,学生大多都能圆升学梦,家长、老师也皆大欢喜,一些学生家长就已开始为孩子们筹备起了“谢师宴”。
吃一顿饭,喝一顿酒,尊师重教、好客宴请本无厚非,可如今的“谢师宴”少则四五百,动辄一两千,一些家长不堪重负,部分老师应接不暇。如今的这个“谢师宴”讲究排场,注重档次,互相攀比,已经悄然变了味,成了家长物质和脸面上的“显摆宴”,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谢师宴”的盛行,给师生情笼罩上了一层物质化和庸俗化的阴影。其实“谢师宴”只要不是那么铺张、攀比、出格,想想其初衷和意义所在,想必你也会给予宽容对待的。但“谢师宴”办成变了味的“显摆宴”,估计很多人不会愿意接受如此“谢师”之行为。
分析起来,热衷于摆“谢师宴”不外乎有两种情形:一是真心实意致谢,心里总认为不请老师“撮一顿”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随大流谢师,别人都请,如果自己不请的话,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赴“谢师宴”的老师同样存在两种状况:一是盛情难却,推之不恭;二是不吃白不吃,对于家长的邀请受之坦然。本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有了“出息”,自然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栽培,自觉面子“有光”的家长高兴之余请老师一起“坐坐”无可厚非。但中国人宴请之风向来较盛,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借“谢师”之机炫耀财富、权力,将“谢师宴”办成了“显摆宴”,不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有的更出现了公款吃喝、借孩子升学之机敛财的不正之风。其实,无论是出于什么想法,变味儿的“谢师宴”都会给当事双方带来一定的不便和不好的影响。
因此,谢师未必要设宴。笔者认为学生对教师最好的答谢应是发奋学习、努力成人、尽早成才。另外,很多致谢的方式也值得提倡的,比如打电话,发短信,或者毕业以后常回到学校看望老师,经常和老师联系等等,都比“谢师宴”更实惠、更实际,这样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更让老师心感安慰。所以是时候给“谢师宴”降降温了,不管是媒体、学校、还是商家,一方面要旗帜鲜明的拒绝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行为,而另一方面也要让感恩教育、感恩行动继续深入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