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小孩,初中还没毕业就已经有编制、拿工资了,为啥?就因为他爸是所长。”近日,记者接到读者投诉称,河南叶县水利局下属的河道管理所所长利用职务之便,早早为还在上学的儿子捧起了“铁饭碗”,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现在已经领了6年。记者在调查中又发现了更为令人震惊的事实:该单位中,未满18岁就有编制的职工竟有10人,据称这些人中多数都是所长的亲戚(5月29日《北京晨报》)。
无独有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去年,四川、重庆、湖南等7个省(区、市),清理出“吃空饷”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年财政支出将在3.5亿元至14亿元之间,已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财政负担。
关于“吃空饷”一词,《史记·高祖本纪》就有这样的记载:“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可见“吃空饷”是古已有之。到了解放前,带兵打仗的国民党官员,往往虚报一批兵员名额,好多领空额军饷,中饱私囊。现如今,竟然有人“古为今用”,延袭老谱,变吃“空军饷”为吃“空民饷”。
“吃空饷”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增加财政负担,而且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形象以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近年来,各地虽然清查“在编不在岗,不劳却有获”的“吃空饷”捷报频传,却一直没能彻底铲除此种痼疾,以至于“吃空饷”现象屡禁不止,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究其“吃空饷”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少数官员为一己私利违背党性原则,不择手段损公肥私。二是对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缺位,对一些违纪违规现象熟视无睹。三是职能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为所欲为。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对“吃空饷”者处罚不力和责任追究制度缺乏足够的惩戒力与威慑力。
彻底遏制“吃空饷”现象,尤其是在财政日益向“公共性、公开性、透明性”转化的今天,其实并不复杂。各地首先要加强审计监督和司法监督,从根本上堵塞“吃空饷”的漏洞。审计监督的介入,可以将“吃空饷”查得水落石出,并将其结果大白于天下,更有利于舆论及社会公众监督。司法监督的介入,则可以对“吃空饷”者依法予以严惩,让“吃空饷”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产生较强的威慑力,使“后来者”望而却步。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将纳入财政供养范围人员的相关情况在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使“吃空饷者”无所遁形。另外,还要对“吃空饷”的人以贪污罪追究其法律责任。让法律对“吃空饷”现象说不,看谁还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