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男被实名举报后,国家能源局新闻办负责人不但立即否认,更声言要“报案、报警”。对此,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批评说:“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京华时报》5月13日)
从一开始面对实名举报,国家能源办发言人的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对比之所以如此悬殊,无疑是“权力护短”在作祟。很显然,类似对官员丑闻出现后的“护短”的事件并非个例,甚至已经演变为官场的一种“潜规则”,这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为何每当出现官员丑闻或负面新闻时,及时站出来“辟谣”的必定是某些部门或官员,相关部门的姿态往往不是积极揭丑与祛恶,而是构筑起保护网,不断遮丑来掩蔽真相。
事实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是否负责任,是否算得上好干部,群众的评价才最公正也最客观,并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权力护短”的层出不穷,一方面在于官官相护的官场恶习根深蒂固,一旦某个官员出了事,其他官员设法尽力为其开脱;另一方面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遮丑”目的,通过“护短”将公众视线转移,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为官员丑闻多少会给当地政府带来负面效应,“权力护短”的粉墨登场也就在情理之中。
不幸的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态中,平民一万句真话,也敌不过政府部门一句轻描淡写的假话。只要是公众质疑的,往往是被官方否认的,而凡是官方否认的,结果却往往是事实。这种思维怪圈带给社会的危害是,会不会有一天,公众习惯性地认为:凡是官方说正确的,就一定不正确?这种“惯性否认”、“权力护短”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进一步助长了官员私德沦丧,没有了公众充分监督官员,只会走向罪恶与道德的更深泥潭。
现今社会,是民意与权力进行深度博弈的年代,民意证伪的力量已极其强大,能够独立扯下权力包裹的外衣,让公众看到其中的肮脏与丑陋。比如,“艳照官员”雷政富,以及“表哥”杨达才,他们的罪恶与失德,都是在民意不断“检具”中渐渐被抖落出来的。总是抱着“权力通吃”的思维,以为靠权力之手就能死死托住失德官员,不让他们从道德高台上坍塌,在今天已不现实。权力只有懂得不能总是与民意玩“捉迷藏”的游戏,只有明白真正不让民意透支过多的代价,才能避免自身掉入更深的公信力危机。
“权力护短”是一种公权模式,要想彻底打破怪圈,除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思想素质与政治伦理意识得到全面提升外,还需要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比如有必要对“护短”者进行严厉追责,将素质低下者清除出干部队伍,同时让干部手中的权力接受公众监督。只有让公权力回归正常轨道,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无“短”可护,发挥出为民服务的最大作用,重拾公信力,夯实政治清明的执政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