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恢复围绕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的理性讨论环境,使公众了解这一巨大廉政工程不会一夜之间完成,同时了解中国并非在原地踏步,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目前正处于从建立走向严格执行的逐渐完善进程中。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近年来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也是一个不小的“热点”。
从已经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国家的廉洁指数来看,财产公开确实是遏制官员腐败、营造清明政治的有效举措。推行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现实需要和民意期盼,已然不在研讨之例。官员财产“公不公开”不是问题,什么时候公开、如何公开才是当前普遍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在司法界,任何一项法律的出笼都需要一个漫长的“阵痛期”,甚至有些法律的诞生是建立在民众血泪和惨痛教训基础上的。因为,所有法律都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规避问题再现而诞生的,“法律超前”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美好期盼,而“立法迟到”才是一个“普世现象”和“世界难题”。因此,多数立法难脱“总是迟到一分钟”的“无奈规律”。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更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各级党员干部的主要职责和政治操守。因此,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也是多数党员干部的期盼,其阻力并非只来源官员群体,诸如财产公开入法的范围界定、程序设计、实施时机、舆论认可、隐私保护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因素,也困扰着立法的进程。
分析众多影响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立法进程的因素,诸如公开人员的确定、公开范围的规定、公开程序的设定等专业问题和操作问题,相对还比较容易攻克,而沉甸甸的民意期盼、急切切的舆论预期、闹哄哄的媒体围观,让负责“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的研制者承担着无形和无限的压力,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既符合干部队伍实际,又能满足民众的期待;既符合法律公正精神,又能对接舆论的预期,确实很难拿捏和把握。
官员财产公开入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律师连续7年在“两会”上“死磕”官员财产申报公开,他得到中纪委“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国家立法进行研究论证工作”的答复,这既体现了该制度出笼的艰难过程,又让人看到了加速立法的希望曙光。
民众有所盼,政府有所干。官员财产公开既有民众的高度期盼,又是政府的本职所在,加速立法进程是顺势作为之举、凝聚民心之举、清廉自律之举,作为执政者,对立法不能等更不能拖,这一点,目前已成为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而作为民众和舆论,急盼之情虽可理解,但“急催”之举则值得商榷。“小骂帮大忙,大骂帮倒忙”,高要求、高关注、高期盼有时会蒙蔽智慧的眼睛,急切之下会产生偏激情绪和失去理智的行为,一味的急催、拔高的批评、过度的紧逼,虽然有理在握,但难脱“得理不饶人”之嫌,也不符合事物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官员财产公开立法提速需要官员让渡利益,更需要健康的民意理解、适度的口水压力、理性的舆论氛围。在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立法进行研究论证之际,公众、媒体和舆论适当作点牺牲,作出一些诉求让渡、话语让渡、期盼让渡和舆论让渡,给立法工作营造一个清静宽广、健康有序、科学有据的舆论环境,也许更能收到加速官员财产公开立法进程的“意外之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