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宁--test--人民网
  编者按:如何在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推进改革的决心上清醒坚定?如何认识当前改革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推进改革?光明日报自3月20日起连续刊发尹汉宁的改革系列署名评论,对深化改革必须厘清的几个重大问题提出看法,引发专家学者的共鸣。系列评论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网友对于改革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新闻:系列评论引关注]

 

  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每项改革都会广泛受益,在改革的旗帜下很容易凝聚力量。现在深化改革,虽然从总体上对发展仍会产生巨大推动力,但具体到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群体,会引起利益关系的调整,带来现实的、预期的利益消长。抽象地谈改革,所有人都赞成,甚至可以慷慨激昂,但具体到改什么、怎么改,往往是改别人不改自己,或者改别人态度鲜明,怎么改头头是道,改自己则躲躲闪闪,怎么改这难那难。

  改革的实践要通过寻找最大公约数来聚焦,宣传也要适应这种聚焦,充分发挥与不同群体进行沟通的优势,凝聚共识、巩固共识、发展共识。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也要注重沟通,形成凝聚共识与推动改革的良性互动。

  只有凝聚改革共识,才能集聚改革力量,推动改革实践。当前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旧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心理失衡、情绪波动。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群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推动改革的正能量。 【更多详细】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局副局长、《学习与研究》杂志总编薛宝生:这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论改革,“改革是时代主题,也是现实话题,作者从思想方法入手,谈到改革就是要凝聚共识、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聚合协同推进的正能量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同时,注重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对如何聚合协同推进的正能量、摸着石头过河等,谈得深刻实际”。他认为,系列评论出自对实践的总结,为改革实践而写,“言之有物,具备可操作性,是文风改革的一个生动样本”。
  网友“荆州子”留言: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如果我们希望为明日文明创造一个充实、睿智的心理领域,就要认清人类三种基本需求:共识、秩序和意义。”就中国现阶段的改革而言,凝成共识极为重要,它是改革成功的基石。非常赞成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群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推动改革的正能量。”

 

  收入分配不公,有改革没有到位的问题,也有改革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从这些方面入手,有利于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正能量。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改革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有过去老体制中尚未完全触动的利益固化的藩篱,也有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可能涉及很多方面,我们首先要从解决其中的分配不公入手。收入分配不公,有改革没有到位的问题,也有改革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从这些方面入手,有利于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正能量。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可以总结30多年来改革的经验,从增量调节入手,同时引导好预期,并创造条件使存量得到优化。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敢于触动垄断行业,要引入竞争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和标准,要运用法治思维建立收入分配秩序。【更多详细】
  时事评论家鲁宁:尹汉宁的系列评论紧扣深化改革这一当下最大的社会热点,阐述了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疑释惑,凝聚思想共识,释放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正能量”,文风清新,值得一读。

  江西网友“苍山如海”:说得非常到位,改革就是要勇于突破,特别是对于垄断行业,必须敢于改革。不过西方的收入差距拉大是市场引起的,我们的差距是政府+市场所形成的合力引起的,自然会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调整收入差距过大,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的在分配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网友“wanneng20000”:的确如此,今后要更加注重对公平的关注,如果失去了对权力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共识,缺乏保障这些公平存在的制度条件,那么注重效率就会进一步助长收入分配的不公。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改革的关联性更强,单兵突进的改革往往难以奏效,即令取得成效也难以巩固。 

  改革初期,我们一般选择某一领域、某一区域进行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而且这一领域、区域的改革对相关领域、区域具有正外部性。比如,农村改革增加了城市的副食供应、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供应,增加了农民的购买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改革更多地需要协同推进。

  一方面,每一项重大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另一方面,每一项改革都可能会给其他领域和群体的利益带来影响,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难度明显加大,协同推进各项改革的要求更加紧迫。 【更多详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保证改革成功,要把握以下原则: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改革本质是试验,试验应允许不动摇全局的失误,而一旦证明失误就应当纠正。

  江西网友“寒江”:“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改革更多地需要协同推进”,的确如此,目前改革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和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简单的单项改革已经很难产生成效,越单项的改革越可能偏离改革最初的目标,需要多社会部门的参与,政府、市场、中介组织都要有可以参与的空间和机会。

  湖南网友“yhn”:今天,再依靠政府的单兵突进已经不可能继续,协同推进的确可以聚集更多的正能量。特别是“协同推进并不是齐步走”说的很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实际进行协同推进。

 

  摸着石头过河,是陈云和刘伯承同志在新中国初期提出来的。1980年12月16日,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会上说:“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他形象地说:“九溪十八涧,总得摸着石头过。”邓小平同志指出,陈云同志的讲话“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我国是一个大国,不同地方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加上改革开放又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前人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推进改革不能简单化,必须从不同实际出发,先到实践中去摸石头、找规律,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

  作为一个各方面制度还没有完全成熟、完全定型的发展中大国,一方面,我们要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另一方面,又不能什么都不动,什么都不改。怎么办,需要投石问路,摸着石头过河,积小胜为大胜。【详细】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作者探讨的正是时下深化改革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重要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勇于担当、努力探索和积极行动,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要‘以改革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网友“山茶花”:“改革仍需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是现在我们要坚持的,今后仍要坚持,特别是今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艰巨,更需要我们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审慎态度,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使命感去践行改革。

  网友“路在前方”:改革走到今天,其艰巨和复杂超过我们想象,我们还远远没有掌握必然规律,所以再次强调仍需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时代的必然要求。过度的自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只要认识“上去了”,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纸上谈兵、大而化之、议而不行,再好的愿望也不可能变成现实,必须“下得来”。

当前,在改革的认识问题上,一定程度存在着“上不去、下不来”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对改革的一些重要指导原则,往往不能从方法论上加以把握,而将其混同于改革的具体要求,认识“上不去”;而对改革的实际操作,往往不具体,停留于解放思想的一般议论层面,不善于将改革的任务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这就是“下不来”。

当前,改革面临重大机遇,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以改革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比如围绕扩大内需,需要积极探索流通和消费领域的改革;比如围绕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可以尝试在户籍制度、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比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科技创新改革等需要大胆探索;比如中央提出转变作风,这是行政审批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改革的重要契机。 【查看详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丽江:“推动改革应该不断深化,要有担难、担险的勇气;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研究和把握规律。”我国现在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正如系列评论所言,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九牛爬坡一起使劲,才能使改革事业兴旺发达。

   网友“风2531”“:要解决改变认识“上不去”,实践“下不来”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作风不实的问题,要求我们的政策设计者不仅要有勇气,更需要智慧,要踏踏实实地沉下心来做事,否则必然会出现作者所说的问题。

  网友“桃花心语”:这篇文章写的很到位,方法的确是关键。现在很多领导习惯做决策,只会开会高谈阔论,前期不愿辛苦到基层做调研,后期怕麻烦不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贪权省心”的结果自然是浮在半空,上不去也下不来。

 

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30多年来的改革是有顶层设计的。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大对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改革进行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些都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保证了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推进。

  强调顶层设计,不是说不需要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了。顶层设计必须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必须认真总结基层经验,必须认真听取包括基层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基层的创造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顶层设计的基础和动力。 【查看详细】

  网友“张玉红”: “基层的创造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顶层设计的基础和动力”,说的很对,顶层设计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创造和首创精神,纵观我们取得明显成效的改革,大都是吸取了基层的创造,如果在顶层设计时,没有广泛地倾听来自基层的意见,没有吸取最广大群众的智慧,而只是依靠领导和专家的想象力,则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因为个人的理性和智慧总是有限的。
  网友苍山“白马西风”: “顶层设计”不能空穴来风,它必须建立在广泛民意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才有可行性。所以改革既要“顶层设计”,更要放手调动基层改革的积极性。这两者不仅不矛盾,更是相互依存和彼此促进的关系。

 

  先试点后推广,是我们推进改革的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基层、在局部试点,有利于取得经验,有利于规避风险,有利于科学决策,也有利于统一思想。

  回顾我国30多年的改革历程,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局,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比如,经济改革起步于农村,一是因为解决温饱问题,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这是内在动力;二是因为农村受计划经济影响相对小一些。就是农村改革也是先从基层基础改起,先实行包产到户。工业和城市的改革起步于沿海,因为沿海城市有商品生产的传统,毗邻港澳台,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出口加工业,有利于打开空间,为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创造条件。 【查看详细】

  网友“扁舟子”:是的,现在最怕的就是为了试点而试点,必须确保试点的成功,而不顾试点本身的目的,要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要真正为试点创造更天然的环境,这样我们才可以更真实地评价试点本身的成效,试点即使是失败了也不可怕,失败中往往蕴含了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网友“吴丹恩”:试点是个好方法,就怕一试点就必须成功,一推广就走向失败。试点的意义在探索,探索就要允许失败。试点成不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试点要有普遍性,不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这样的试点才有意义。所以尹文强调对试点经验的总结非常有必要,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我们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他们渴望通过改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们期盼通过改革消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

  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来看,党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切实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利益是我们进行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出发点;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根据;群众的评价是改革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 【查看详细】

   网友“胡昌喜”: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我们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所以我们更要相信人们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我们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有群众广泛参与,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才会更有利于改革的深入推进,才可以更好地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

  网友“王正华”:这篇文章体现了我们党的一贯优良传统,就是尊重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真正从心底里尊重人民群众,打破“官本位”意思,改革才有希望。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关键在于对群众和基层“放权让利”。只有有了权力和利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才能爆发。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不争论”,首先体现了改革的坚定性。看准了的改革,有不同意见,如果争论不休,那么时间就耽误了,机遇就错过了,胆子就变小了,改革的进程就会放缓甚至停顿。其次,体现了改革的实践性。用生动的改革实践来统一思想,用实践来检验得失成败。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改革开放事业,我们要立足于“干”字,踏实干,不争论。第三,体现了担当精神。有不同看法要下决心,必须有担当精神;要勇于担难、担险、承担后果,否则就很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查看详细】
  网友“海蓝”:“不争论是一种大智慧、大胸怀、大气魄、大担当”,而不是“不讲原则、不坚持原则”,这一见解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准确把握了小平同志的本意。小平同志说的“不争论”是指上层不要因为争论耽误了改革的机会,不是指不讲原则的和稀泥。因为真理向来是越辩越明的,如果不允许学术界争论,甚至“和谐”了老百姓的不同声音,就与小平同志的意思背道而驰了。上层要有干实事的勇气,下层要有发议论的智慧,如此上下互动,改革方能不断前行。
  网友“tingyy“: 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不争论”,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空谈和推诿。绝不是出现问题不解决,任其发生。现在中国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对于中央的指示采取阳奉阴违的做法。表面赞成,心里抗拒,既不执行,也不争论。如果真正敢于站出来进行争论,说明还有责任心。
中国共产党新闻    时间:2013年04月15日20:44    (责编:谢磊、赵娟)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