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上强调说,权力是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老百姓办好事,用得不好误民误事甚至滋生腐败。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形成不能贪不敢贪机制,给权力涂上反腐剂戴上紧箍咒。权力运行领域都要有制度有规范,让权力只能用来为公不能谋私。(据3月26日新华社)
笔者认为,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上强调的“要用制度‘给权力涂上反腐剂戴上紧箍咒’”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谋而合,同时也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地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决心。
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一个重要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以坚决的态度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与危险更加突出,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在名利、金钱、美色面前丧失了原则、乱了阵脚、经不住考验与诱惑。这些人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们手里一旦有了权,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就会大肆贪污受贿等,其行为严重败坏了党员干部队伍形象,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给权力涂上反腐剂戴上紧箍咒,那将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给权力涂上反腐剂戴上紧箍咒”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要敢于动真碰硬,要不怕得罪人,要坚决防止“换汤不换药”,要大力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精干班子,提高效率等。
其次,要坚持以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想贪、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和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机制与环境。只有用制度这个“牢笼”锁住“权力”,给权力涂上反腐剂戴上紧箍咒,“权力”才不会肆意而为,才会按照“规矩”为人民办事,人民群众也才能有效行使监督权,“权力”才不会被滥用。同时,必须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拓宽公开范围,维护人民知情权。权力只有在透明的法律笼子里运行,政务彻底公开了,人民才能有效监督权力。否则,让人民监督政府及官员就是一句空话。另外,还要充分发扬民主,坚决杜绝个人说了算等行为。
第三,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毫不手软地惩处党员和领导干部中已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要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转变作风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再好的制度不执行不落实也等于零。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力,不能把制度只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不要对腐败分子讲仁慈,不能前怕狼后怕虎,既要打苍蝇,又要敢打老虎;要形成一种高压态势,让腐败分子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让那些试图混进党内升官发财或正在变质的腐败分子,在看到贪官的下场后不敢再贪,或主动悬崖勒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