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车简从、减少陪同,撤去标语、不封道路,鲜花没了、简报短了,住标准间、吃工作餐……自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一个多月之间,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的亲民之举,感受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带来的清新风气,这样的变化无疑是令人欣喜和期待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股转作风之封吹得及时,吹得有效。但笔者也不免隐忧,转作风会不会出现“一阵风” ?风尚的形成总是容易的,而且可以很强劲。比如,有的地方搞学雷锋纪念日,各个学校、企业、单位都会一拥而上的做好事,一直到后来推行的学雷锋活动月也是如此。再如植树节,很多人都是愿意参与,希望能赶个“时髦”的。这就是风尚,影响巨大,但不够深远。总是伴着“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种歌谣消失在平常日子里。如果套用在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转变上,如果没有形成自觉的习惯,会不会也成了“走过场”,会不会搞变通、玩花样?
走进百姓心里,赢得百姓掌声。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转作风的“时髦”风气变成自觉习惯,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真”,务的是脚踏实地、狠抓落实之“实”,才是最贴近群众的应有之举。党员干部就是要怀着真心、带着真诚,接地气、聚底气,走到群众中去,真心诚意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如果把基层当做自己表演显摆的舞台,那样就失去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质意义,相反还令百姓生厌。
从“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转变工作作风在中央领导以身作则示范作用下。逐渐由风尚开始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习惯。从新一届领导团队对于整改作风的坚定态度和率先垂范的深入落实的行动来说,此次改进工作作风定然要形成模式,长期坚持、长期推行下去。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时间的任务,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开了个好头,各地应当将其视为前进的风向标,努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转作风的风尚内化为自觉养成,形成一种长期坚守的自觉习惯,方为长效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