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了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就中国同有关国家双边关系、中非关系、金砖国家合作、中国改革开放等问题阐述了政策主张。(3月20日人民日报)
在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提问时,习主席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此次出访,是习总书记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访,意义重大,举世瞩目。出访前夕接受采访的答问,自然也备受关注。在这样一个颇具“外事”气氛的场合,把“治大国如烹小鲜”拿出来,与金砖国家重量级媒体“分享”?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治国理政经验。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语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怎么会把“治大国”与“烹小鲜”联系起来呢?这是有典故的:商汤时期,汤向臣子伊尹询问饭菜的事。伊尹建言: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遂重用伊尹。从此,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执政者,无不从“治大国如烹小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营养。
笔者看来,习主席在这样的场合,提出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其实就有向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喊话”的意味。
“烹小鲜”,最为讲究的是拿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正所谓急不得,也慢不得。而有些领导干部,恰恰就有这样的毛病:不是太急,就是太慢,稍不留神就做了“夹生饭”。有的急功近利,却偏离了实际;有的急于求成,却罔顾了民意;有的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此等等,要么制造了矛盾,要么掩盖了问题。在有的地方有的领域,群众最为反感、最不满意的,恐怕就是这种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
怎么才能掌握“烹小鲜”的本领?习主席讲的很明白: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是每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硬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