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相继“亮剑”,全社会掀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风,“豪华剩宴”明显减少,铺张浪费有所收敛。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舌尖腐败”依然存在,甚至在中央明令禁止之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13年3月12日《半月谈》)
记得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如今看来,狠刹公款吃喝歪风,仍然要靠制度、靠法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能只靠自觉,必须施以更加严厉的法制,把遏制公款浪费上升到反腐败的高度加以对待,建立健全一整套严格的公务接待财务标准和审批、核准、监督制度,确保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所难免。
以报道为例。今年2月18日,记者暗访了位于北京某高档小区内的浙江省某县级市驻京办中餐厅,恰逢这里举行“答谢晚宴”。服务人员介绍,除了价格不菲的15年茅台外,就连清蒸河豚等高档菜肴的食材,都是从南方空运而来。
在高档饭店、酒楼遭遇“退订潮”的同时,一些单位却暗地将公款吃喝的“阵地”转移到装修考究的内部餐厅、干部疗养院等处。目前,全国未纳入商业酒店序列的各级党政机关、大型国企的培训中心超过1万家,一些培训机构事实上成为集住宿、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星级豪华宾馆。服务项目除住宿和饮食外,甚至包括洗浴、按摩、美容、保龄球等,一些安排在这里的会议,在小半天的议程后,安排大量时间“放松”。
对此,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大量商业酒店序列之外的办事处、会所、内部餐厅、干部疗养院若不加以规范,极容易成为腐败的藏身之地。“当年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等人修建的私人‘行宫’,对外挂的不都是培训中心的牌子么?”
由此可见,“舌尖腐败”变形,无疑在考问我们的监督当如何“变招”。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明确强调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这“三个不允许”实际上就是为监督如何“变招”提出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说要编织制度的“铁笼子”、“钢笼子”,关住随意出界的权力,关住“暗渡陈仓”的“舌尖腐败”,用制度建设铲除“舌尖腐败”生长的土壤。
如此说来,要关住“暗渡陈仓”的“舌尖腐败”,为监督“变招”,必须建立一套越来越具体的规定,包括公务接待、公务消费,都要有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亮明尺度,什么叫正常消费,什么叫浪费,什么叫挥霍,都要有具体的标准,让人一目了然,家喻户晓。这样才能便于公众监督,特别是借用方便快捷的网络监督,使制度规定长出无处不在的“眼睛”,让“暗渡陈仓”的“舌尖腐败”无可遁形。同时,更要明查暗访,严查严办,让制度长出透明锋利的“牙齿”,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约束所有人,谁敢于乱吃乱喝,谁敢于“舌尖腐败”,谁就要受到严惩,要有“伸手必被捉”的威力和效能。
新闻链接:半月谈:“舌尖腐败”变形,监督亟须“变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