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岁末年初,屡有媒体披露有些地方党政部门存在突击花钱、滥发奖金福利等情况。尽管国家财政部也有官员解释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是符合财政预算制度的。但是,机关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还是暴露了财政预算体制的“痛”,也让老百姓感觉有点“不爽”。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都能过上好日子,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而要让群众有“好日子”,说到底还是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各部门要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向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倾斜。换句话说,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干部必须坚持过“紧日子”。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勤俭办一切事情,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廉洁高效务实为民政府的现实要求。落实好财政收支预算安排,要做到“三保两支持”:保基本、保民生、保重点;支持社会事业、支持基层运转。要严格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坚持“开源”,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节流”,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用好每一分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地方、个别部门、少数干部,却很会自我享受,总认为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不用白不用,对自己一点都不扣,而对老百姓、对民生投入,却很吝啬。修豪华办公楼、坐超标公务车、违规违纪乱发奖金,鼓了自己的腰包,但却冷了老百姓的心,更不用说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了。这种只顾自己奢侈腐化而不顾百姓冷暖的现象要坚决遏制。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提倡干部过“紧日子”,是心系群众、改善民生的需要。干部辛苦,群众才能幸福;干部过“紧日子”,群众才能有“好日子”。反之,干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损公肥私,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过问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更不会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了。干部有了过“紧日子”的思想,便不会太多在意个人的利益得失,便会看淡功名利禄,也便能够将更多的心思、精力、资金用在改善民生的事业上来,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以及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重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其中,“八项规定”明确要求,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因此,提倡干部过“紧日子”,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要结合基层实际,以群众得实惠为目的,以群众满意为追求,制订符合基层特点的相关规定,把全部的精力物力财力用于推进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民利,以扎扎实实的工作赢得民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目标再高远,任务再明确,措施再具体,制度再健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只重口头、不抓落实就是一纸空文。干部过“紧日子”,群众才有“好日子”。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的,必须靠全党同志狠抓落实。只有全党同志都能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率先垂范,才能激发出群众更多的期盼、更大的信心和更强的前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