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華每日電訊:調研“虛應”難取“真經”

魏澤光

2016年06月16日09:0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調研“虛應”難取“真經”

近年來,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調研蔚然成風,為社會發展和改革創新凝聚了無窮的智慧和動力。然而,有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干部,面對當前改革征途中的疑點難點和錯綜復雜、訴求多元的社情民意,依然四平八穩,“虛應”其事,不求甚解,危害極深。

例如,有些領導同志為圖清靜,不住集體公寓住別墅,每天上下班車接車送就得花費數小時。到單位后,總是窩在文件堆裡和下級報送的材料中冥思苦想、發號施令,“穩”得簡直像塊沉在河底的石頭,毫無挪動半步之意。對此類高高在上的“現代寓公”,人們常用“屁股大”相譏之。

有些領導同志倒是下去“調研”了,但總喜歡挑肥揀瘦、厚此薄彼:出腳專挑那些炒得較熱的項目工地和發展勢頭居前的地方轉悠﹔專挑那些塊頭大、效益好、繳稅多、人氣旺的企業公司轉悠﹔專挑那些自己曾經牽線招商、拍板定奪、協調投資的地方轉悠﹔專挑那些“得意門生”執掌的領地和部門轉悠﹔專挑那些下級主官每逢年節“上下互動”熱絡的地方轉悠。而對待那些條件相對艱苦、內部矛盾較多的地方和部門,一時遇到發展瓶頸、需要爬坡過坎的企業和地方,以及那些缺少從政淵源關系、主政者不善於“左右逢迎”的地方,則往往隻“許”不“諾”,“彎道超越”,極少光顧。

有些領導同志雖然荒於修為內涵、調適形象,但對“頓悟成佛”的玄門左道篤信不疑,自以為隻要會搶“鏡頭”、頻上“頭版”,何愁不被捧成“大美人”?以至連那“描眉點額”的功夫也可一概省去,下去東跑西竄無非是忙於趕場子“曝光”而已。

有些領導同志下去之前習慣於通知先行,鮮有微服私訪,唯恐下面少了“如數家珍”似的悅耳之言。下去之后又常以行程“過緊”為借口,免了找群眾座談的環節,隻到接待室品品茶,聽聽匯報,再吃頓飯,便打道回府。即便到了現場,也似演“折子戲”,按預設流程“跑龍套”,或乘車兜風、觀“花”賞“景”,或隻看“門面”不探“后院”,何以從打撈“沉默的聲音”中取得“真經”?

有些領導同志每遇下面的“初興之事”,生怕給了半點把握、跟著蹚了一滴“渾水”。倒是有點像“公輸刻鳳”典故中的看客,強不知為知之,情況不明,先入為主,妄下判斷,疾首蹙額,求全責備,無疑給那些敢為人先者平添了三分風險。

有些領導同志常把調研素材視為“挑到籃子裡都是菜”,缺乏必要的“精耕細作”“咀嚼反芻”、科學分析。其結果自然是霧裡觀花、粗精混雜、真偽並存、主體不清,最終真正能被吸收消化並指導實踐的,卻寥寥無幾。

更有甚者,平時對跑基層、忙協調、克難關、解死結雖不那麼上心,唯獨對串門子、拜“把子”、拱位子、探路子、斂票子之類特別上勁。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古人雲:“不明察,不能燭私。”陳雲同志曾講過一句很精辟的話:“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一目之羅”難得鳥,官僚主義混不長。領導干部一旦對調查研究抱以“虛應”之態度,任憑“浮雲遮望眼”,甘為“旱鴨”,或半沉半浮、“下”不到“位”,“足”到“心”不至,難免“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對基層情況若明若暗、一知半解、假外看真,則容易誤事殃民、自毀形象。如若折射到識才用人上,極易良莠難辨、錯點鴛鴦,讓真正的騏驥良才“懷才莫用,濟世無門”。

有句詩詞說得好:“春江水暖鴨先知。”寒去春歸,江水返暖,能最先覺察到這一微小變化的,唯有天天下河的水鴨子。各級領導干部要想掌握基層實情、發展脈動、改革節奏、社會焦點、百姓冷暖、民之所期,就得經常下去“游一游、潛深水、抓活魚”。心懷高度的歷史使命感,用自身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識別力去傾聽社情民意,才能發現問題,化解難題,找到科學發展的真經。

網評精粹:


對犯錯的同志要少戴“大帽子”

7名社區干部如何受賄超過8000萬?

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提供“紅色引擎”

謹防“愧疚”成為官員避責的口頭禪

干部違紀被約談后再次違紀“底氣”何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