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青年報:人才與“帽子”不能本末倒置

陳怡如

2016年03月30日08: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人才與“帽子”不能本末倒置

  很多人才頭銜往往是一戴終生,也導致了很多人評選前奮發向上、評選后不再作為。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市紛紛推出各種人才計劃,在吸引、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由於“帽子”過多過亂,其引發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人民日報》3月28日)

  各類人才稱號,本來是用來鼓勵人才發揮作用的,但在當前“帽子亂飛”的現狀下,反而導致了一些人才坐不住、留不下。

  貨幣發行多了,會導致通貨膨脹﹔人才評選搞得多了,也會導致“帽子貶值”。目前,全國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計劃有近百個,導致學術界各類“帽子”齊飛。這些人才計劃種類繁多、涉及面廣,主管部門各異、評選層級不同,因而范圍重疊嚴重。你是這個計劃的學者,我是那個計劃的專家,本來用來表彰成果、鼓勵創新的“帽子”,成了一場排排坐、分果果的盛宴。各類人才計劃如同做蛋糕,盡管用了同樣多的雞蛋和牛奶,蛋糕卻越做越大,營養成分也就越來越稀﹔參與人才計劃者越來越多,涉及范圍越來越廣,影響力與權威性卻一天不如一天。

  “帽子”有戴有脫應當是常態,當前各類人才計劃卻入口打開、出口緊閉。很多人才頭銜往往是一戴終生,也導致了很多人評選前奮發向上、評選后不再作為。各類頭銜除了作為學術肯定以外,還成為學術評價的一部分,並且與科研資源挂上了鉤。“一帽終生”造成了科學界的“三六九等”,一旦得到某些頭銜,就有了佔資源、拿項目、用資金的資本,資歷淺、頭銜少的年輕人做項目的難度大大增加。這種老資格吃遍天、年輕人上位難的現象,不利於正常科研的開展。

  帽子越來越多,導致了科研人員對各類頭銜看得越來越重,“為帽而爭”的競爭越演越烈,甚至滋生了一些拼關系、走后門的壞毛病。有些人水平不夠,又想要頭銜,所以另辟蹊徑,走后門、找關系、拼導師、批條子,把學術界弄得烏煙瘴氣,特別是一些地方層面的人才計劃,管理不規范、頭銜又聽起來很能唬人,給這些人提供了便利。還有一些人,評上頭銜后“挾帽子以令單位”,把自己的頭銜當作與單位談判的籌碼,甚至戴著帽子被其他地方挖牆角,導致人才“轉會”一度盛行。

  頭銜是對人才的肯定,而不應成為從事科研的目標。改變“帽子滿天飛”的亂象,營造清朗的學術生態,既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牽頭整合評選資源,也需要科研工作者淡泊虛名,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監督氛圍。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人才的發展,在資金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相關部門、廣大人才也要正確處理人才與帽子的關系,切不可因人才與帽子的的本末倒置,錯過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

網評精粹:


李克強總理引“徙木立信”詮釋施政之本

給縣委書記送"蒼蠅拍"是種期待

“能上能下”要為干部解決“下”的尷尬

爭取讓受處分干部能“重新站起”

調研走訪豈能“一走了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