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冒名上大學”調查公告不應如此敷衍

士心

2016年03月21日09: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河南“王娜娜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廣受公眾矚目。3月19日,事發地周口市的聯合調查組,公布了官方調查結果。不料,調查結果的公布,非但沒有去除人們的種種疑問,反而引發更多質疑,20日持續發酵。

原因在於調查結果公布的方式很“奇葩”。標題為《真假“王娜娜”事件水落石出》的公告,通篇沒有任何事實還原,全部都是干巴巴的定性結論與處理決定。有關事實部分隻有這樣4條:王娜娜反映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屬實﹔反映身份信息被冒用,屬實﹔反映自身生活受到影響,特別是不能申領銀行貸款,不屬實﹔媒體報道的王娜娜要求對方道歉、注銷學籍、賠償30萬元,屬實。這4條“鑒定”式的判斷,對於事件細節沒有任何清晰的交代。接下來是假“王娜娜”被解聘、9名責任人被處分,但這9人做了什麼事、犯了哪一條,一概隻字未提,仍是干巴巴的“對此負領導責任”“對此負直接責任”含糊表述。

這樣的調查公告不可能不讓人疑惑甚至憤怒。一個農村學子,自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居然被他人領取,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直至就業,13年后才得以追查真相,兩個人的命運轉折當然引人深思。民事官司怎麼打、各種損失怎麼賠,后續也值得關注。但人們最關心的,是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發生的。是誰、通過怎樣的方式動的手腳,制度設計上有什麼漏洞,權力與金錢扮演了什麼角色,其他人會不會也遭遇同樣的命運。即使要處理相關責任人,也必須弄清他們各自具體的違紀違法行為,有沒有權力的濫用與運作,有沒有利益的輸送與打點,才能估量懲處是否真正依紀依法,是否有足夠警示作用,是否能杜絕這類情況再次發生。

然而,據說由市紀委、監察局牽頭,公安局、檢察院、教育局等組成的強大聯合調查組,興趣似乎隻盯在真假“王娜娜”兩個人的是非曲直上。上大學被冒名頂替、身份信息被冒用,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似乎用不著興師動眾長達20天去調查。而王娜娜是否因此不能申領銀行貸款、有沒有要求30萬賠償,與人們的關注重點並不相關。

在筆者看來,出台這樣“奇葩”的調查結論,症結在於地方黨委政府缺乏真正解決問題的誠意,隻想敷衍過關。一種可能是明著說認真調查,實際上走走過場,匆匆搞個處理決定。反正都是警告、記過、誡勉談話,除了處在風口上的假“王娜娜”外,其他人都沒有被免職、開除,當事人慶幸輕易過關還來不及呢,誰會提出異議?平息輿論風波最要緊。當然,也不無為包庇某些當事人而故意模糊事實的可能。否則,這樣頗有“技術含量”、涉及多道環節、“大變活人”的高難度事件,豈能隻因某一案件當事人過世,就帶走了一切細節?第二種可能是事實已經調查清楚,卻不公告於眾,隻講結論不談事實,這為當事者諱的動機就更為明顯。最后一種不大可能的可能,就是調查組水平確實低劣,不知調查的重點在哪裡,就像高考答卷不審題,那就不只是敷衍而是失能失職。

高考既事關為國選材的重大國計,也事關公平公正的社會價值取向,既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更關乎與黨和政府公信力密切相關的民心聚散。因此,“被冒名上大學”事件,不應視為僅僅與兩個女孩的命運轉折與利益糾葛有關,也不應視為僅僅是一起隻求盡快平息輿論的普通危機公關事件,而應積極認真查清事實真相,坦誠全面向社會公布,同時仔細分析各環節漏洞,舉一反三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措施,交出一份去除人們疑慮、讓公眾感到心安的答卷。即使某些事實確實無法徹底查清,也應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說清楚哪些是無法查清的細節,哪些是已調查清楚的內容,供公眾審視評判。進而在此基礎上,對相應責任人依法依紀做出處理,讓人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維護社會公平公正的誠意與決心。

“沒有真相,就沒有正義”,“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要處理得讓人心服口服,事實還原必不可少,事件調查必須清爽透明,否則就無法給人們一個體現黨委政府公信力、體現社會良知的交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網評精粹:


李克強總理強調“權在用,雲在看”的深意

“人生勵志書”緣何變成反腐活教材?

“八小時以外”無縫監督收緊“監督網”

在“痛”“爽”轉換間增強群眾獲得感

摘掉“官帽子”讓事業單位回歸本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作者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