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新一屆中央政府在四個月之內先后三次強調“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樓堂館所”。第一次是今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見面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新一屆政府的“約法三章”:其中一條就是本屆政府內,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第二次是5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對修建政府性樓堂館所情況開展清理檢查。第三次就是7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黨政機關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要求全面停止新建樓堂館所,規范辦公用房管理。
人們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認真貫徹落實“八項規定”,切實反對“四風”, 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贊譽和擁護。從中央三次叫停樓堂館所來看,一次比一次更具體、更嚴格,表明要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的決心,切實以政府的“緊日子”來換取百姓的“好日子”。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中央三次叫停樓堂館所是“一記警鐘”,告誡他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自律、多一份進取。
艱苦奮斗的作風不能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傳家之寶,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隻有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才能形成凝聚人心、戰勝困難的強大力量。為此,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節儉意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堅決制止和杜絕講排場、比闊氣、揮霍公款、鋪張浪費等現象,帶頭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做到厲行節約,精打細算,嚴格把關,用好錢財,珍惜民力,少花錢多辦事,把有限的資金資源、財力人力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
聯系群眾的作風不能丟。辦公條件的改善,不能產生貪圖安逸的思想,更不能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瞧不起群眾。事實上,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領導干部要認真投入到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來,真正做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能因為交通便利了而疏遠了群眾,不能因為通訊發達了而冷漠了群眾,不能因為走進了高樓就不願下基層,而要多到偏遠的地方知民情,多到貧困的地方暖民心,多到有矛盾的地方解民憂,做到深懷愛民之心、恪盡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銳意進取的作風不能丟。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大干部群眾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成績面前,任何人都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有半點懈怠,而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發展無止境,開拓進取不停步。從總體來看,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貧困地區,最大問題都是發展不夠、發展不足。在成績面前,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沒有絲毫的理由來自滿,更不能躺在豪華高樓裡從此“高枕無憂”,而要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居安思危,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不畏艱難,不懈奮斗。
就在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調研時強調:“為老百姓服務的場所、便民利民的場所搞得好一點,我看著心裡舒服。如果是‘官衙’搞得堂皇富麗,我看著不舒服。”領導干部要從總書記“舒服與不舒服”的辯証關系中讀懂責任與擔當,始終保持強烈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秉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堅持心系群眾、服務人民,力求真抓實干、開拓進取,克服意志衰退、精神萎靡,做到牢記使命、勵精圖治,切實擔負起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重任。
|